做一件好事容易,坚持做十多年好事难上加难。自1998年第一次参与无偿献血后,王俊也不会想到,献血这条路,他一走就是19年。
“有人说我献血上瘾,不如说我救人上瘾。”王俊说。
王俊是中核兰州铀浓缩有限公司的一名职工,19年风雨无阻,坚持爱心献血144次。19年来,他的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同时留下的,还有带给他人重生希望的汩汩鲜血。
王俊1969年出生在山西省垣曲县,在国家“支援大西北”的号召下,8岁的他随家人来到千里之外的兰州落地生根。
1989年,王俊毕业于五〇四厂技工学校,之后被分配到中核兰州铀浓缩有限公司,走上了和父辈相同的道路——致力于核能研究和开发。
若是按正常轨迹走,王俊也许和大部分人一样,默默无闻终其一生。然而,1998年冬天的一次献血,开启了他不寻常的生命之路。
当年冬天,兰州血库告急,政府号召全市企事单位员工无偿献血。五〇四厂宣讲献血知识,动员职工加入爱心献血,刚入党不久的王俊积极响应。
“那时观念还比较落后,获取信息的途径也有限,很多人以为献血有害健康。”王俊回忆道,当时自己也有各种顾虑,害怕献血,“但既然报名了,就咬着牙去了”。
在甘肃血液中心,王俊接受了严格的体检后,献出了400ml全血。献血过程中,王俊详细了解了献血的相关常识,对献血的恐惧也逐渐消除。他还了解到,适当献血还有利于身体健康。
自从第一次献血后,王俊献爱心的脚步就没有停歇。
国家规定公民献全血每三个月一次,王俊从此每隔三个月,都会去献血点献全血,十几年来风雨无阻。无偿献血已然成了这个普通职工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起初,家人也不理解他的行为。“其中最反对的是我母亲,老人家总觉得我的身体会受到影响。”在王俊的耐心介绍下,家人逐渐理解了他的选择,支持他的善举。
也有不少人问王俊:“你这样献血不怕影响身体健康吗?”王俊总会坦然地说,“你看我献血这么多年,身体有什么问题?”
2010年1月,了解到捐献血小板周期较短,效用更大,兰州捐献血小板的志愿者却少之又少后,为了帮助更多的病患,王俊又走上捐献血小板的道路。
捐献血小板比捐献全血程序多,机器采集分离血小板需要一个多小时,加上血液检验所需的时间,每次捐献血小板,王俊都需要花近5个小时,即使如此,他还是坚持每月去献血点捐献血小板,七年来累计捐献血小板118个单位治疗量。
自己献血能治病救人,这些年王俊心里暖暖的。
五年前,单位一名职工因为重病急需大量血液,正在家人发愁之时,王俊一人拿出了五本献血证,解决了同事的燃眉之急。“这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看着(同事)病情好转了,感到非常高兴。”他说。
19年献血路,如果按照一个成年人全身血量4000毫升计算,王俊所捐献的血液已是自身血液总量的33倍,如果救助一个病人平均需要1000毫升血液,他所献的血已能救活132个病人。
“一想到有需要的患者能在自己一次次的伸出手臂后延续宝贵的生命,做什么都值。”王俊说。
这些年,王俊先后荣获“兰州好人”、“甘肃省最美志愿者”等荣誉称号,并荣登“中国好人榜”。他的事迹感动了许多人,不少人在他的带动下加入了献血志愿者行列。有人觉得他很伟大,可在他自己看来,献血只是一件平凡的小事。
生活中的王俊,喜欢锻炼和旅游。他生活有规律,每天都坚持步行十公里,以增强体质,献出健康的血液。即使在旅游途中,王俊也经常在所经城市的献血点献血,全国20多个城市留下了他献血的足迹。
王俊还经常参加单位、社区举办的道德讲堂,或血液中心所举办的活动,为他人宣讲献血知识,动员更多人无偿献血。“人总要有社会责任,带动引领他人,这样才会有好的社会风气。”在他的动员下,已有100多人加入了无偿献血的队伍。
虽然已是中年,但王俊依旧不断开拓着自己的爱心事业。2013年,他成为中华骨髓库志愿者,并于2016年签订了“无偿捐献遗体、无偿捐献全部器官”的志愿书,时刻准备着帮助需要的人,给他人带去重生的希望。
现在的王俊依旧每个月准时去献血点献血,他说,只要身体允许,愿意献血到国家规定的55岁。王俊也呼吁更多年轻人加入到献血志愿者队伍中来,为社会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