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留北京的讨论中,几乎所有人的答案都有一个预设,那就留在北京是顺理成章的,离开北京是被迫无奈的。这种北京宿命论的思维模式,让活在北京的人身负重担,让离开的人显得无比悲壮。
然而,工作和生活在哪一座城市,从来都没有一个标准答案。
我有一个大学同学,江苏人,学法律,读研时上了一个几乎年年有记者采访的专业方向,还顺利找到了人生伴侣,看上去前程似锦。果然,毕业时他拿到了北京市某市级机关的录用通知。留下来,这里师兄多、人脉广,公务员也有解决住房问题的可能性。但是,他却义无反顾地跟着重庆媳妇到成都安家,虽说也是一家省直机关,但一个东部青年就这么“支援西部”,还是让人略感惊讶。
不过很快,朋友们对他的决定表达了理解。朋友圈里,他晒骑自行车上下班,在家里支持下全款买下新房,和媳妇做做小菜,秀秀恩爱,日子过得优哉游哉。生活节奏缓慢的成都,看来可以满足一个巨蟹座男人的所有需求。他没有太大的野心,对留在北京打拼这个问题想也没有想过。
这本来就是一个正常的人生选项,中国有北上广深,也有杭州、苏州、成都、厦门等发展迅速的二线城市。这些年来,我们只看到北京的房价嗖嗖嗖地往上蹿,却看不到这些城市通了地铁、建了新区,还办了若干场国际盛会,越来越有大都市的模样了。以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依赖少数几座一线城市拉动城市化进程,本身并不现实。现在这些新兴的城市,你叫它们“准一线城市”也好,“强二线城市”也罢,总之缩短了与北上广深的差距,而且还没有那么严重的大城市病。
在大城市生活,到底有什么好处?下楼就有便利店,淘宝购物次日达,出门几步电影院,这些生活层面的便利让人上瘾。要知道,在很多县城,还没有标准化的便利店,快递也要多走两三天,“无印良品”变成了高度山寨的“名创优品”,“你们城里人玩的”或许根本就进不来。但是,大城市的这些优势并不会永远保持下去,物质层面的鸿沟将被慢慢填补。
大城市会长期保持的优势,可能是充分的竞争环境,始终走在前面的产业氛围。前段时间,有人开玩笑说,在中关村附近的咖啡馆里,推门进去就能听到有人谈创业,动辄就是几百万元的投资(这仅仅是天使轮)。与中小城市普通人积累财富的方式不同,大城市的弄潮儿习惯以一种跨越式的思维引导经济趋势。有点残酷地说,如果现在你想创办一家有真正创新点的公司,不在北京可能真玩不转。
办事不依靠关系,凭借规则,大城市更接近于这样的理想环境。再不济,在北京网拍一段视频上网,所获得的传播力也高过中国大多数地方吧,受了委屈,总有你可以纾解的地方。不像在小地方,传统秩序就像一张网一样密密麻麻,你只有按照网格走,才能感到轻松,想要飞出去根本没门儿。
其实,影响去留北京的决定性条件,并不是房子、户口这些外在的因素,而在于你是否有一颗在大城市闯荡的心。你要劈柴、喂马,或许喧闹的北京早就不适合你,你应该“一路向西去大理”;你要升职加薪当上总经理出任CEO迎娶白富美,或许可以在北京试试,至少在名片上印一个某某科技公司创始人的头衔,不算什么难事。
北京不是什么必选题。如果北京真的不幸成为必选题,那只会是北京的悲哀,而非北京的幸事。蜂拥而至的闯荡者,节节攀升的房价,越来越严格的机动车管控政策,而且这还不是最糟糕的。关键在于中国的发展不能寄托于少数超级城市。否则,北京的开放也终将印证北京的封闭。如果它不能把优点传给其他有发展潜力的城市的话,北京只是汪洋大海里孤独且不堪重负的巨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