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黄蓝绿的各色共享单车走上街头,成了不少城市引人瞩目的一道风景线。在各家平台你追我赶,争着免费、抢着铺车的时候,增速过快带来的问题日益凸显。
不可否认,搭上“互联网+”的快车,共享单车让自行车这一夕阳产业焕发了前所未有的生机。对社会,自行车出行回潮,为城市绿色低碳出了一把力;对制造企业,自行车生产商有了新的创收途径;对用户,随骑随停、低廉甚至免费的骑行体验让人大感方便;同时,大量单车投放对运维、车辆维修人员的渴求,也为不少待业人员解决了就业问题。集众多优点于一身,共享单车可以说“不火没天理”。
然而,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各家平台的增长速度近乎野蛮,有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共享单车产能逼近3000万台,远超市场消化能力。资本市场崇尚惟快不破,可当这一全新事物在市民生活与城市管理中落地时,一个个实打实的难题却不会在这场高速漂移的竞速赛中随风消散。
优点是方便,缺点则是“太方便”,共享经济的“莫比乌斯环”效应开始显现。车辆乱停乱放、车辆损毁严重、服务管理人员缺失、押金管理不明等问题,持续考验着不同运营平台的服务水平和能力。“失败了,就当做公益”,一位共享单车创始人如是说。而事实上,这绝非是一场公益活动。车辆占道会影响行人车辆正常通行,大量室外存放的单车会影响市容市貌,车辆损毁甚至还会危及他人安全……用“公共服务”来形容共享单车所扮演的角色,似乎更为合适。爱之深责之切,在共享单车身上有了集中体现。
在街头的共享单车临时维修点,你会看到维修师傅加班加点修理坏车,可修车速度总是赶不上送来坏车的速度——除了呼吁公民素质提升,探索信用共治、提高技术水平和运维效率显得迫在眉睫。
在地铁口,你会看到人们面对海量投放自行车的反应从面露喜色变成了满脸忧虑,因“共享”在提供便利的同时也挤占了大量公共空间——如何精准投放车辆,避免成为盲目扩张的“城市蝗虫”,成了共享单车企业面临的一大考验。
在存车场,昔日慈眉善目的看车大爷将共享单车扔出场外,因为免费的共享单车闯入了收费停车的领地——除了以迅猛之势开疆拓土,新事物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如何寻求与社会各方共存共生甚至共赢,拷问着运营者智慧。
当然,对于“公民素质跟不上”、“共享经济火候未到”的恐慌也大可不必。毕竟早些年刚推行投币公交车时,人们也同样遭遇过一片乱象:用五分硬币冒充一元钱的、用假币的、用游戏币的……如今却早已井然有序。
在这场造车、投放、揽客的全面竞速赛中,共享单车有必要定一定神儿、缓一缓脚步,解决好规则、质量、服务等问题再加速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