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校园|中青看点|娱乐|财经|舆情|教育|第一书记网|地方|发现|游戏|汽车
查看图片列表 我要评论 中国人民大学:追陕公足迹致敬历史 访丝路明珠基层献艺

  01 小组成员唱响陕公校歌 

  中国青年网北京10月12日电(通讯员 李宁 宋维桥 杨朝阳 郑执浩 张紫璇)2016年7月4日至11日,中国人民大学学生艺术团“艺先锋·艺实践”艺术公益行动陕甘组来到祖国的西北,先后在陕西咸阳、甘肃兰州、正宁、会宁、敦煌等地开展艺术公益行动,通过寻访学校旧址、开展文艺演出和艺术教育活动、探访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形式,追忆校史,缅怀先烈,服务社会。

  7月4日,校学生艺术团“艺先锋·艺实践”艺术公益行动小组出发前往我国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也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兰州。到达兰州后他们首先驱车600公里,来到陕西咸阳市旬邑县湫坡头镇的看花宫村。1938年7月,中国人民大学的前身陕北公学按照中共中央的决定在陕西咸阳市旬邑县湫坡头镇的看花宫村设立分校,1939年1月,陕北公学总校也由延安迁于此与分校合并。明年恰逢中国人民大学建校80周年。艺术公益行动小组继2015年寻迹延安陕北公学旧址后,今年专门选择将看花宫村这样一个有着特殊意义的地点设为行程的第一站,在这里聆听校史,感受中国人民大学在战火中诞生、在红旗下成长,80年来坚持与党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怀。

  行动小组成员在看花宫村,探寻了陕北公学的旧址,并在这里为当地村民表演了准备好的文艺节目,陕北公学的校歌在78年后又一次唱响在这片热土上。78年前,陕北公学在看花宫村办学54个班次,培养了6000多名抗战干部,吸收3000多人加入中国共产党。这些骨干力量迅速充实到各地的抗战一线,为抗日战争和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站在先辈曾经战斗过的土地上,新一代人大人意气风发,朝气蓬勃,必将更加充分地继承和发扬人大学子代代相传的精神传统。

  在甘肃庆阳市正宁县,行动小组成员走过陕北公学建设的陕公新村,在曾经陕公学子进行生产建设的田野上,聆听革命先辈边生产、边学习,将“忠诚、团结、紧张、活泼”的校风从学校带到山野生产战线上的动人故事,愈加感受到今日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更坚定了立学为民,治学报国的理想信念。

  在甘肃白银市会宁县,行动小组成员在参观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后,来到会宁县福利院举办公益演出,慰问居住在福利院中的老人和儿童。在长征胜利80年之际,行动小组成员充分发挥自身的特长,用公益演出这一独特的形式接受红色文化的洗礼,与老区民众同唱红歌,让革命精神焕发出了新的时代光芒。

  在第五个国家级新区—兰州新区,行动小组成员在兰炼一小开设了艺术培训班,通过团队游戏和培训等多种形式,向小朋友们普及了艺术知识,并与小朋友们共同举办了一场趣味十足的汇报演出。在短暂的时间里,行动小组成员和小朋友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度过了难忘的时光。孩子们快乐的笑脸更成为行动小组最幸福的收获。

  在甘肃敦煌市,行动小组成员在参观了莫高窟之后,前往肃州镇陈家桥村拜访敦煌曲子戏第五代传人闫光福老先生。敦煌曲子戏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地独有的汉族戏曲剧种,源于明清时期的民间俗曲,表现内容多以神话故事、历史传说及民间社会生活为主。闫老先生随和亲切,携二三好友,在自家院中便唱起了曲子戏、甘肃民歌,并向小组中京剧社成员介绍了曲子戏极具韵味的独特唱腔,还手把手地为民乐团的成员传授起二胡、三弦等民族乐器在曲子戏伴奏中的演奏技巧。随后,行动小组赶往月牙泉小镇,向甘肃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敦煌舞的传承人吕菊玲老师拜师学艺。吕老师向大家介绍了敦煌舞起源于壁画乐舞形象中的舞蹈语汇及其独特的“三道弯”体态,小组成员们在互动学艺的过程中深深被其兼具深厚文化底蕴与浓厚地域风情的审美意境而吸引。

  在本次西北之行中,行动小组辗转近7000公里,脚步遍及两省五市。通过本次艺术公益行动,小组成员追忆党史、校史,缅怀先烈,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和中国人民大学建校80周年校庆之际,更感新一代人大学子继承先辈光荣传统,努力成长为“国民表率,社会栋梁”的伟大历史使命;走进基层、走进群众,打破校园、舞台的限制,将自身艺术特长送到基层一线,丰富革命老区文化生活,服务当地文化事业,展现出人大学子的时代精神与文明新风;走进田间地头,探访深藏在丝绸之路文化重镇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分体验中华民族文化灿烂瑰宝的非凡魅力,学习中国丝路文化的独特技艺,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贡献一己之力。

责任编辑:王龙龙 来源: 中国青年网 撰写时间:2016-10-12 09:21:00

热图

排行

编辑

推荐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移动版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