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春节贴“福”字?崔增亮教授解读汉字里的中国年

发稿时间:2019-01-31 10:00:00 来源: 环球网 中国青年网

  【环球网文化频道独家专访】“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当火红的对联写满吉祥,当大大的福字贴上门窗,当文人以笔墨寄托对未来的美好祝愿,我们知道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了。人们延续传统,以书写“汉字”表达节日的欢庆。

  时至今日,汉字依然是维系中华文明之命运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蕴含了中华民族传统春节文化的密码基因。环球网文化频道记者专访首都师范大学崔增亮教授,说文解字话春节,一同品读中国年和中国字的历史渊源。

  “元旦”:在古代,春节、元旦是一天

  如今的“春节”,在古时候被叫做“元旦”或“元日”,指农历新年的第一天。古诗词中描写“元日”的篇章不可胜数,有“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的暖意,有“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的欢愉,也有“异乡无旧识,车马到门稀”的感怀。

  《说文解字》中“元”的释义为“始也”;旦,谓“日”;“元旦”意即“初始之日”。甲骨文中的“元”字,像一个站立的“人”形,上面短横指明头的位置。因此,“元”字本义为头,后又引伸为第一、初始等含义。

  说起这个“旦”字,很多人会说:这个字很简单!不就是太阳从地面升起的样子吗?其实,甲骨文和金文中的“旦”字,下方并不是一条地平线,而是“口”字,就好像太阳刚刚跳出水面,日水相连的样子。“旦”的小篆体与现代汉字的书写方式相似,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形容“旦”字,“旦,明也。从日见一上。一,地也”,释义为“日出或清晨”。

  知道了“元”和“旦”的字义,合成词“元旦”指的就是新年的第一个早晨。中国古代不是以公元纪年,因此“元旦”所指的是农历春节的首日“正月初一”。自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历法采用双轨制,公历的1月1日为“元旦”,农历的大年初一为“春节”。

  “爆竹”:驱逐“年”兽,古人以火烧竹子

  “过大年,放鞭炮”,这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亦包含着独特的民俗文化。

  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尖角,凶猛异常。“年”兽常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直到有一天,一个穿红衣的小孩燃放“爆竹”,吓跑了“年”兽,于是,每到除夕夜或正月初一,人们纷纷燃放爆竹驱邪,渐成一种习俗。

  看到这里也许你会问:“鞭炮”与“竹子”有什么关系?为何鞭炮又称“爆竹”?崔增亮教授解释道,其实,在火药尚未发明时,古代人确实会用火烧竹子,使之燃火发声。到了唐朝,爆竹的燃放发展为人们将一支长竹竿点燃,或将一串串竹节挂在长竹竿上燃爆,当时被称作“爆竿”。

  燃放爆竹的原始目的是为了驱逐鬼怪,或迎神。后来,每逢除夕之夜,家家户户都会出来燃放爆竹,大街小巷,爆竹声声,映衬着人们的笑脸,“爆竹”也因其喜庆的色彩,成为辞旧迎新的象征符号,并逐渐演变为代表新年到来的民俗标志。

  “福”的原始含义为“祭祀”

  提及中国春节最具代表性的汉字,则非“福”字莫属。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文字之一,“福”字历经千年演变,形态变化万千,其内涵和历史意义也在不断丰富。

  “福”字,最早见于甲骨文。

  甲骨文具有极强的象形性特点,“福”的甲骨文形似“两手捧酒置于祭台之上”,由此可见,“福”的最原始含义是“向上天祈求”。崔教授诠释到,“上古时期,‘酒’乃奢侈品,为表达对神明的敬畏,古人以酒敬神,祈祷来年风调雨水,五谷丰登。”看来,“民以食为天”真是一句亘古不变的真理。

  随着社会的发展,福的含义逐渐延伸、扩展。在《说文解字》中,“福”字的基本解释为“福,佑也”,意为神灵保佑,逢凶化吉为福。此后,不同阶层地位的人对“福”字做了不尽相同的解读:农民认为,有自己的土地,春种秋收是福;百姓认为,阖家团圆,平安喜乐是福;商人认为,日入斗金,财源通达是福;文人学者认为,十年寒窗苦,一朝人上人,“金榜题名”是福。

  尽管人们对“福”字的解读各不相同,但大家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却是相似的。采访临近结束,崔教授将“福”字赠与广大网友,但愿人们在沉浸在喜庆祥和的春节氛围时,亦能领略到中国汉字的博大精深。

  【采访嘉宾介绍】

  崔增亮,教授,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原中文教研室主任、北京市语文现代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国儿童文学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湖北电视教育频道《汉字解密》讲解嘉宾之一,曾主编的《字源识字教学手册》。

责任编辑:李华锡
返回首页>>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人才招聘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Youth.cn. 请发送qnb至10658000 订阅手机青年报

共青团中央主办 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承办 版权所有:中国青年网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备11020872号-17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246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