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娱乐|时尚|财经|军事|体育|创业就业|高校|旅游|发现|视频|游戏|汽车|青春励志
“深夜咆哮”的小笑话刷了屏 别把家庭变分校

发稿时间:2018-01-23 10:34:20 来源: 光明日报 中国青年网

  近日,微信朋友圈被一条“深夜咆哮”的小笑话刷了屏,引来无数陪写作业的家长感同身受的“吐槽”。

  豪豪的妈妈是北京的一名普通职工,每天下午3点多开始,她就得不断停下手头的工作,在手机里查找各科老师布置的作业,下载下来,然后发给孩子放学后去的托管机构,委托对方打印好让孩子先做,下班接孩子回家后,再帮忙查错和签字。她告诉记者,现在家长的日子都是这么过的,每天都要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任务,而其中大多数与学业有关。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尽管近年来倡导的“家校合作”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形式,但不可否认的是,它留给家长的最直接的“合作形式”就是,打印作业、陪写作业,直至签字。

  家长与学校被简单的“作业关系”连接,可能让政策制定者也始料未及。这一现象,迫使我们必须思考与研究,到底什么是有效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的抓手到底在哪里?

  家庭成了第二课堂,父母成了老师的助教

  学校通过一些方法让家长关注孩子写作业或是孩子在学校从事的一些活动,可以引导家长关注孩子的成长。然而,在研究者看来,这种关注仅仅限于学业和学校事务,并不是家庭教育的准确定位。“家庭教育不能被学校教育取代。但今天很多人做的却是学校教育家庭化、家庭教育学校化,家庭成了学校的分校。”东北师范大学家庭教育研究院院长、教授赵刚说。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孙云晓也认为,必须正视当前学校中心主义对家庭教育的影响。“家校合作,有把家庭变为第二课堂,把父母变为老师助教的倾向,似乎一切围绕学校教育转、以学校教育为中心就是家校合作的成功。显然,这是学校中心主义的体现,是无视家庭与家庭教育特点和规律的体现,也是忽视人过一种完整而幸福生活需求的体现。家校合作的方向不是让家庭变为学校,而是让家庭更像家庭,越有魅力的家庭越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然而,无论是学校教育家庭化,还是家庭教育学校化,其推手不是家校合作,甚至也不是学校,而是全社会对教育的理解产生偏差的结果。“现在社会上有一个可怕的认识就是孩子上学就是接受教育了,把教育理解成了学校的责任和义务。”赵刚说。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似乎发生在学校的教育才称得上是教育,当家校合作启动后,学校教育的内容便成为家庭教育的内容,而学校教育中最重要的是学业,学业又是家长最重视的,于是对学生学业的辅导和监督便顺理成章地成为家庭教育的重中之重。这种对教育理解的偏差,在功利主义和唯学历的社会环境下,进一步发酵为学业至上,小到家庭大到社会,只要事关孩子的学业,其他事情都可以变得不重要,忽视孩子的睡眠时间,忽视孩子的体育锻炼,让孩子长期在休息日浸泡在各类辅导班中,都是学业至上的体现,并形成集体无意识,使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窄化为学业,家庭成为学校的分校,甚至是辅导机构的分支机构。

  家庭教育不仅是父母对子女进行教育

  如果家庭不应该是学校的分校,那么家庭教育究竟是什么?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研究领域,家庭教育在概念表述上就存在争议。“谈到家庭教育,大家都意识到的一个问题就是这个概念有歧义,大家好像不在一个频道上谈家庭教育。现在大陆所有家庭教育政策文本都认为家长是家庭教育的责任主体,实际上是从狭义的角度来界定家庭教育,就是由父母对子女进行的教育,其实这只是家庭教育的一个方面。”首都师范大学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康丽颖说,“我们看美国人的界定,还有我国台湾在这方面的表述,可以发现在他们看来,家庭教育包括亲子教育,就是父母怎么去教育孩子;包括亲职教育,就是教人怎么做父母;还有子职教育,就是教人怎么做儿子做女儿;还有夫妻关系的教育;再有家庭生活管理的教育等等。这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今天讨论家庭教育,这些我们都绕不开。”

责任编辑:崔宁宁
返回首页>>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人才招聘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Youth.cn. 请发送qnb至10658000 订阅手机青年报

共青团中央主办 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承办 版权所有:中国青年网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备11020872号-17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246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