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娱乐|时尚|财经|军事|体育|创业就业|高校|旅游|发现|视频|游戏|汽车|青春励志
教育消费不理性 商家宣传强化了社会焦虑?

发稿时间:2017-08-29 08:54:28 来源: 中国青年报 中国青年网

  漫画:朱慧卿

  近日,一篇题为《月薪3万,还是撑不起孩子一个暑假》的文章在微信朋友圈热传,某位做企业高管的母亲在文中算了一笔账,孩子仅一个暑假参加的游学、各类培训班等费用就超过3万元。文章引发了网友的广泛讨论,有些人感叹“养孩不易”,也有不少人觉得,当下父母的教育消费不够理性。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3名受访者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48.3%的受访者坦言身边父母的教育消费不理性。59.9%的受访者觉得导致教育消费不理性的原因是培训机构、商家的宣传强化了社会上的焦虑情绪。62.8%的受访者心中成功的教育应该是寓教于乐、在玩中学。

  受访者中,00后占0.8%,90后占18.2%,80后占54.8%,70后占20.1%,60后占5.4%。81.5%的受访者是孩子家长,18.5%的受访者不是。

  59.4%受访者认为孩子参加了过多兴趣班、辅导班

  “周六上午学奥数,下午学古筝,晚上还有英语一对一课程……”在北京工作的80后薛雪迎谈起小外甥的周末安排,直言“他比成年人还忙”。“我姐姐觉得,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课内的学习要拔尖,课外的特长也需要培养”。

  在北京某高校读研二的陈泽涛身边也有父母十分在意子女的教育投资。“我妈单位的一个同事,花两万多元钱给孩子报了‘美国名校体验行’的夏令营。一共12天时间,主要是到美国一些常青藤名校进行参观。”陈泽涛并不看好这次“投资”,“两万元是妈妈近4个月的工资,而孩子才只是初中二年级,这次夏令营未必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调查中,48.3%的受访者坦言身边父母的教育消费不理性,其中8.1%的人认为非常不理性。也有44.0%的受访者认为理性。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史静寰表示,重视教育长期以来是我们民族的传统,近几年来较为突出的“教育消费不理性”问题,和当下社会分工逐渐细化、劳动力市场对学生素质能力的期待逐渐提升等因素有关。“家长教育消费的不理性,其实是更长远地考虑到了就业市场的竞争加剧,在孩子未成年时就开始了早期准备”。

  父母教育消费不理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数据表明,59.4%的受访者认为孩子参加了过多兴趣班、辅导班。其他方面还有:昂贵的夏令营、冬令营(55.8%),为读好学校而交巨额“借读费”(50.8%),请一对一家教(39.2%),给孩子购买高端学习用具(33.3%),送孩子手机、相机、笔记本电脑等电子产品(33.0%),送孩子出国游学、留学(30.8%),无条件满足孩子的“愿望”(24.9%),给孩子购买各类书籍、辅导资料(21.2%)和购买在线课程(13.9%)等。

  史静寰认为,在学校教育无法满足孩子个性化发展的情况下,针对孩子某一方面存在的薄弱点进行补习是必要的,“但如果单纯为了追求分数而强迫孩子进行大量的重复性劳动,就失去了补习的意义”。

  本次调查中,65.2%的受访者认为教育消费更多是父母一厢情愿。17.8%的受访者认为是孩子主动要求,17.0%的受访者表示不好说。

责任编辑:崔宁宁
返回首页>>
热图

排行

热搜

排行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人才招聘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Youth.cn. 请发送qnb至10658000 订阅手机青年报

共青团中央主办 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承办 版权所有:中国青年网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备11020872号-17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246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