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教育

首页 >> 教育资讯 >> 教育新闻 >> 正文

生命教育要从小抓起 父母千万别忽视

发稿时间:2016-12-02 08:41:00 来源: 千龙网

  千龙网综合: 近日,北京某媒体女编辑因感情问题跳楼结束了年仅29岁的生命;11月28日,华商报报道了一对老夫妇在出租屋内被害,数日后才被发现一事。被抓获的嫌疑人田某是被害老夫妇的外孙女,因家庭矛盾将姥姥姥爷杀害。这些事情都很令人震惊。同时,网上公布的一份统计数据也同样让人震惊——在中国18-34岁人群的死亡案例中,自杀已经超越车祸、疾病等因素成为最大死因;死于自杀的青少年人数,是死于他杀人数的7倍以上。

  看到这些事件这些数据,作为家长,一定迫切地想知道,家长该如何从小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

  那么什么是生命教育呢?

  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保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于2012年5月推出的职业培训课程《生命教育导师》中指出:生命教育,即是直面生命和人的生死问题的教育, 其目标在于使人们学会尊重生命、理解生命的意义以及生命与天人物我之间的关系,学会积极的生存、健康的生活与独立的发展, 并通过彼此间对生命的呵护、记录、感恩和分享,由此获得身心灵的和谐,事业成功,生活幸福,从而实现自我生命的最大价值。

  珍爱生命,尊重自己。

  生命教育既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同时还是教育的最高追求。因此,生命教育应该成为指向人的终极关怀的重要教育理念, 是在充分考察人的生命本质基础上提出来的,符合人性要求,它是一种全面关照生命多层次的人本教育。

  “生命教育不仅只是教会青少年珍爱生命,更要启发青少年完整理解生命的意义,积极创造生命的价值;

  生命教育不仅只是告诉青少年关注自身生命,更要帮助青少年关注、尊重、热爱他人的生命;

  生命教育不仅只是惠泽人类的教育,还应该让青少年明白让生命的其它物种和谐地同在一片蓝天下;

  生命教育不仅只是关心今日生命之享用,还应该关怀明日生命之发展。”

  值得庆幸是,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教会孩子尊重生命、学会积极生活的“生命教育”重要性。

  那要怎样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呢?

  和孩子探索生命的美好

  倪献鸟认为,生命教育不只是安全教育、生存教育,从最根本的意义上来说,生命教育乃是一种全人教育,是对人这一复杂个体的认识,它涵盖了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和这一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方方面面,既关乎人的生存与生活,也关乎人的成长与发展,更关乎人的本性与价值。

  对于家长来说,在家庭生活中,尊重生命并不是讲大道理和喋喋不休地说教,而是与孩子一起欣赏和认识世界,体验和探索生命的过程,它可以通过游戏、阅读等亲子活动来完成。”

  如果有条件,家长还可以带领孩子一起开展护蛋行动,比如“宝贝,从现在开始,这颗小鸡蛋就是你的小宝宝了,包括上学,吃饭,睡觉,游玩等。坚持一个星期。我们要保护好它,不能让它受伤,当然更不能碎掉。现在,让我们一起给蛋宝宝画画吧,画上脸蛋,画上衣服、裤子和脚哦!”等小朋友体验一段时间后,会有这样的感触:一个小小的鸡蛋,要保护它不受伤害,是多么艰难啊,进而体会父母养育他们的困难。

  除了护蛋行动,家长还可以和孩子一起种植苜蓿芽苗菜,每天记录种子的生长过程和变化,介绍苜蓿芽苗菜的营养价值,一个星期之后品尝苜蓿三明治。通过观察一颗小种子成长的过程,让孩子感受生命的伟大,懂得珍爱生命。

  生命教育:身教重于言教

  “家长要认识到孩子的成长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不要太过于求全责备,要允许孩子犯错误,并帮助他们改正错误。”

  倪献鸟介绍说,家长面对不同年级的孩子,生命教育侧重方法应该有不同。对于学龄前儿童,主要是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学会怎样与他人相处,了解社会规则。 同时要引导孩子多多接触自然,强化与生俱备的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如经常带孩子到户外,接触不同的生命,认识到自己与其他动物、植物之间的生命平等性;通过亲子共读绘本,比如《一片叶子落下来》《獾的礼物》等, 将一些道理,特别是关于生命的出生与死亡、珍惜生命等主题通过这种自然的方式让小朋友更好地了解。

  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家长要注意孩子人文素养的培养。 要经常与孩子探讨他们感兴趣的话题,适当引导孩子如何看课外书、电视、上网;经常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体验,通过养一些花草和小动物,培养孩子的责任心、爱心和耐心等,还可以带孩子去参加义工活动,如环保、敬老、献爱心等去发现和关心更广阔的社会和各种各样的人生。

  台湾教育界人士认为,生命教育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在现实生活中它主要不是通过语言或理论,而大多是通过行为举动表现出来的。 因此,生命教育是一种身教重于言教的教育。因此,家长必须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良好榜样。这就要求家长要有积极的生活态度,好学的精神,要有美好的行为以及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另外,阅读和观影也很重要。 建议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看绘本,或者BBC十集纪录片《生命》和电影《当幸福来敲门》等,启发孩子对内容的理解和消化。提问可以从四个层次展开,比如“这本书讲了什么内容;你喜欢哪个角色?你觉得他这么做有什么意义?如果生活中遇到类似的问题,你会如何选择等。

  让孩子1岁接触“危险”

  卢丹映表示,目前生命教育开展得比较好的是一些欧洲国家,比如英国有个《英国儿童十大宣言》,其中“平安成长比成功更重要”、“生命第一,财产第二”、“不喝陌生人的饮料,不吃陌生人的糖果”、“遇到危险可以打破玻璃,破坏家具”、“遇到危险可以自己先跑”等内容都涉及生命教育。

  “现在的孩子都是家里的宝贝,孩子很少有机会接触和认识刀具、电、火等危险的东西,当他们有一天碰到时,就会手足无措。事实上,孩子在1岁时,家长就可以开始对其进行引导,让孩子从身边的事开始接触‘危险’。”卢丹映说,当某个危险发生在大人身上时,例如不小心被刀划伤了手,家长可以把这些危险的结果展示给孩子看;当电视上播放有人溺水时,家长可以与孩子分析溺水的痛苦和危险性,让孩子今后有意识地去注意。

  这些日常生活中的生命教育看似琐碎,但可以在意识层面让孩子明白生命的可贵,尊重生命,爱惜生命。

  同时,卢丹映建议,家长还可以与孩子共读一些关于生命起源和生命陨落的书籍、画册。如《爷爷没有穿西装》可以让孩子理解死亡是一件不可避免的事情;《一粒种子的旅行》展现给孩子一粒种子从出生到凋零的全过程。

  清明节是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的极好契机

  清明节之际,不可避免地要提到死亡这个话题。孩子可能会问起,“人为什么要死亡?”“人死了之后会怎么样?”此时,我们该如何回答?让孩子过早接触死亡这个话题,是否会引来悲观和绝望?对于幼儿的死亡教育有意义吗?

  也许,清明节可以成为死亡教育的契机,让孩子正确面对,既不感到害怕,又能感受到生命的宝贵。

  专家视点

  死亡教育非常重要

  专家:台湾高雄师大教授、教育学博士张淑美,多年来从事幼儿死亡教育研究她在《儿童生死教育之理念与实施》一文中指出,儿童在4岁左右就会产生死亡的概念,如果无法得到父母或老师的正确引导,容易对死亡产生错误认知,进而产生负面情绪,影响一生。因此张淑美认为,幼儿死亡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清明节引发的生命教育

  专家:格格妈(崔华芳),专职于儿童心理与家庭教育。中国家庭教育高级指导师,宁波市家庭教育研究会会员,中华家庭教育志愿者浙江省负责人。太阳花绘本馆创办人。

  带孩子扫墓其实也是直面死亡的一种做法。适宜地向孩子解释死亡,让孩子学会接受死亡,不惧怕死亡,这其实也是乐观面对生命的一种态度。

  与孩子一起面对“死亡恐惧”

  专家:桐桐妈,教育学博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早期阅读推广人,现供职于某著名教育研究机构,在职博士后

  关于死亡的恐惧还可能让他们出现很多反常的行为:不停地追问父母关于死亡的问题;害怕和妈妈分开;担心自己会死;担心妈妈等重要亲人会死……. 由于死亡对于成人来说本来就是一个非常沉重的话题,家长可能会无所适从,但从心理学角度而言,这往往又是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因为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会在某个阶段产生对死亡的疑问和恐惧,需要我们认真对待。

  怎么科学地告诉孩子什么是死亡?

  面对“死亡”这个必须面对但谁都不愿意提及的话题,大人们应该如何跟孩子沟通?

  浙江省立同德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徐方忠说,少年儿童对死亡的认知,根据年龄,家庭教育的不同和外界因素的影响,表现也完全不一样。

  婴幼儿期间用比喻法解释

  对婴幼儿(0-4岁)阶段的孩子来说,刚把吃喝拉撒和说话学会的他们,对“死亡”没有概念,也很难明白死亡的概念,只能从爸爸妈妈嘴里知道,死亡是件不好的事,不开心的事。

  这个阶段,家长可以用一些比喻拟人的方法解释“死亡”,比如可以把孩子心爱的玩具比喻死亡,玩具坏了,没法恢复了,就是死亡了。也可以把死亡比喻为人生很厉害的病,救不活了,要离开很长一段时间了,家里有老人去世时,就可以这样告诉他们,让他们对死亡有个粗浅的认识。

  幼儿园期间死亡教育能提高危险认知的能力

  对于幼儿园(4-7岁)阶段的孩子,这时他们 已经有了一定的社会认知能力,在家长们的教育下,能辨别一些最基本的是非。孩子们已经慢慢学会思考,一味的用比喻举例子的做法,孩子反而要被弄混了,这时父母首要做的“生命教育”,就是告诉孩子,死亡是一件很危险的事,并培养好孩子的安全意识,这是非常重要的。

  “虽然人有本能对危险认知的能力,国外也曾做 过实验,把婴儿举到悬崖边时,婴儿的心跳明显加速,但这些生理上的反应不足以保护孩子的安全。”徐主任说,孩子们对许多潜在的危险是没有认知的,比如孩子 们走到河边,知道河水很凉快,就会慢慢往河中间走,但孩子并不知道河中间很深,很危险,然后就溺死了,把危险教育做好,孩子看到河水就会恐惧,就不敢往河 中间走。

  所以这个阶段,“生命教育”的首要目标就是安全,要告诉孩子,危险的东西很疼,不能去碰,哪里有危险,都要说清楚。

  上了小学的孩子教育他们用科学的方法看待问题

  上了小学(7-13岁)的孩子,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独立性,和成年人一样有悲伤的情绪,就像叶女士儿子一样,会思考,会判断,什么是死亡?死亡是什么?

  这时,家长就不能拐弯抹角,用比喻举例混过去,应该面对孩子提出的问题,用科学的角度,让他们以科学的眼光来看待这件事。

  “可以带他们去自然博物馆,科技馆,看看人是如何出生,长大,老去,死亡,平静地告诉他们,他们就不会害怕,反而会欣然接受。”徐主任说,不过,家长们切记,和孩子们表达“死亡”的言论时,千万不要去吓孩子,不要让他们对死亡产生过度恐惧感。

  据:中国教育报、北京家园共育家长学堂、温州日报、《莫沫》的博客

责任编辑:崔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