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教育

首页 >> 教育资讯 >> 教育新闻 >> 正文

让孩子“直接吃盐”的德育 该反思了

发稿时间:2016-09-22 08:32:00 来源: 中国教育报

  沈茂德

  江苏省天一中学校长,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首批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兼任教育部校长培训中心教授。

  在对中德教育进行比较后,有人说过一句蕴含着深刻教育哲理的话:“学校教育应该在各项活动中强调渗透,犹如人的生存需要盐分,但决不能叫人直接吃盐。”

  在我们的教育中,相信绝没有一个优秀教师会刻意让学生“直接吃盐”。但现实中的确有许多优秀教师在不知不觉地做着“让学生直接吃盐”的事,甚至还不断重复着“直接吃盐”的“教育行为”。更可怕的是,有些学校、有些教师,因为没有认识到自己的教育行为实质上已经属于让学生“直接吃盐”了,却仍津津乐道于自己组织的种种形式主义活动,陶醉于轰轰烈烈的活动后颁奖,沾沾自喜于传统或个人的“成功经验”之中。

  反思我们的德育现状可以看到:没有孩子不知道不能随地乱扔垃圾,但在学校干净整洁的道路上就偶能看到纸屑、果皮;几乎每一个孩子心中都有着远大的理想,可在每天的行动中却不大有走向目标的持久行为;不少孩子明白要珍惜青春,可缺少稳定的自控力和抵御时尚诱惑的意志……我们的德育目标那么高尚,我们的德育队伍那么庞大,我们的工作计划中赫然写着“德育为首”,我们在德育工作上倾注了那么多的人力和物力,但我们是否清晰地看到了:这样的德育背离了孩子们的生活!作为教育者,我们可以给孩子很多道德准则,却漠视了他们行为中的种种不足——我们的德育,在真实引导与教育的适时与具体等方面严重不够;我们竭尽了自己的德育力量,却忘记了德育的主体——孩子们心灵的内化与行为的自律;我们漠视了同伴影响的力量,却总以为长者的教育才最有效果;我们规定了那么多道德目标,但孩子们却缺失了深刻的生活道德体验——这种缺失了主体且没有过程体验的德育,必然会收效甚微。

  长期以来,德育在一定意义上被学校教育简单化了:把知识考核的经验运用到了德育工作中,学校德育就变成了苛刻的评价与简单的量化考核,这种形似科学的做法使德育工作的深刻性被极大地肤浅化了。于是,少了班主任与学生的促膝谈话,多了硬梆梆的训斥;少了班主任对孩子生活过程的帮助与指导,多了处罚与“不准”;少了教育过程中本应有的阳光雨露、和风细雨,多了顷刻而至的狂风与暴雨。

  反思这些教育行为,“直接吃盐”的严重后果便呈现出来:学校本应是每一个孩子放声高歌的地方,却因为种种简单化的所谓“管理规则”而沉默,内心产生叛逆式的生理性反抗;教师对学生的善意教育、帮助都变成了恶意,师生之间原本应有的亲密关系演变出压抑与抵制。为什么有些教师对孩子的学习倾注了巨大热情,也付出了极为艰辛的劳动,却反而成为不太受学生欢迎的教师?为什么学校精心设计了一个又一个主题教育活动,也组织得热热闹闹,但收效却并不理想?为什么我们慷慨激昂、滔滔不绝地进行“教育”,孩子们却一脸漠然,而且把“大道理”当做耳旁风?答案就是:教育还没有改变让孩子“直接吃盐”的方式。

  德育应是春风化雨般丝丝沁入学生心灵的教育,应该从一件件小事入手,从教师的“身教”开始,还有同辈榜样的力量等。我校搬入新校区后,我们首先撤走了校园内原来到处可见的垃圾箱,只在几个角落里设置了垃圾房,为的就是让学生养成保持环境的好习惯。一开始,这样的举措受到质疑:“有垃圾箱时乱扔情况都会发生,撤了垃圾箱岂不是扔得更多?”但现实并非如此。现在,走进我们有3000多寄宿生、450亩土地的新校园,随时随处可见洁净的环境,因为学生已经认同并接受了“垃圾不落地”的文化。每年新生入学后,我们都会先让他们感受诸如此类的校园文化与传统,尽快融入。在这种学校氛围的熏陶下,孩子们的种种素质便会自然形成。

  我认为,德育必须源于生活。道德的内容距离学生越远,其可信度就越小,其可行性也就越低。只有在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培养,行动先导,在行动中感悟,才能真正使德育工作落到实处。因此,德育工作绝对应该从知识传授转变为行动上指导,从而帮助学生真正成为“怎样的人”。(沈茂德)

责任编辑:崔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