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娱乐|时尚|财经|军事|体育|创业就业|高校|旅游|发现|视频|游戏|汽车|青春励志
专家谈开展青少年可持续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性

发稿时间:2018-05-11 14:12: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

  可持续学习能力,即人在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上,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能持续学习的能力。北京大学中国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邱泽奇认为如何能够在第三次全球化格局下研究青少年成长的规律,这对于我国未来劳动力素质的提升,尤其是对于中国未来的发展极为重要。

  对青少年开展追踪培养,可以追踪探寻青少年学习力、人格发展、形体健康等多方面成长因素,探寻影响青少年未来的人才成长规律,从而在青少年人格成长中给予助力,让青少年在成长中更为明确目标、方向。

  可持续发展教育是以培养可持续发展价值观为核心的教育,是着眼于人的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大教育观和整体性育人模式。小学生的可持续学习能力是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学习,基本掌握小学的基本学习方法,能较快地适应中学学习的能力。中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指能够较好的衔接小学,在已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基础之上,能够通过老师的帮助,学习、理解已有的生活现象以及自己动手思考的能力,是为人的一生打下基础,对人的继续学习有很重要作用。

  实施可持续人才培养计划是推进教育改革、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其中具体实施有两点原因:首先是外因。外因在这里主要是指学习环境。学习环境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如果学生所在的院系班级学习氛围浓,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培训,面对的教师是热爱研究的,不断进取的,注重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那么学生必然会向可持续发展方向迈进。毕竟,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在于教育,而教育的社会职能要通过教师来实现。

  教师的创造性劳动是过去和未来之间的活的环节,使人类社会得以延续和发展,是教育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更重要的是内因。内因指的是指学生是否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并不断进取,乐于学习、思考与钻研。

  另外,实施可持续人才培养是离不开课堂教育的,我们的教育都是在课堂中完成的。然而目前面临的首先是,学校对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重视程度不够。目前我们学校仍然以升学率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主要标准,对学生的长远发展能力不够重视。

  比如毛坦厂中学,衡水中学这些举国闻名的“高考工厂”的存在,主张高分是硬道理,不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难以因材施教,并不在意学生个性,但这种模式依旧让一大波“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们无限追捧。很难想象,这样的学校在培养自己的学生的同时,也给其他学生于无形中施加了莫大的压力,从而加剧了中国高考教育竞争,这种急功近利的培养方式,对于人才可持续发展是不利的。

  其次,教师的教育理念有待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的创新性有待增强。学校整体对这项工作不够重视,导致教师的教育理念也与这项工作无太大关系。教育理念的主要传播者是教师,教师的教学思想直接影响到教育的最终结果。老师的绩效和学生的成绩相关,和升学率相关,导致教学内容相应的扩展内容越来越窄,只能注重讲授书本知识、考什么学生么,很少能将知识的应用与相关的研究有机结合。

  最重要的是,学生的自身发展缺乏系统性指导。社会家庭学校的教育导向,导致大多数学生自己以升学考试为主要的学习目标。学生只学习课堂知识,其他爱好和能力概不关注,极大地影响了自身发展,使其在今后的发展道路上越走越窄。再加上现在制定的人才培养模式,把课堂教育作为主要的人才培养途径,只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限制了学生的发展广度,导致学生自身发展意识不强,发展的主体性不够,导致发展动力不足。

  最后,各种形形色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参差不齐,很难真正学生对校园文化活动的理解和参与未达为到主办的目的,且缺乏有效的指导。校园文化活动多,水平参差不齐,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课外活动能力的培养,学生没能得到全面发展。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结构不均衡、不协调,有待拓展。从学生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来看,影响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与结果。

  因此对中小学生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对于我国可持续发展教育乃至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过程有先导作用,对实施素质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针对所有家长关心、困惑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指导高中学生升学规划、职业生涯发展,并建立成长档案,定期追踪指导。对于年轻人发展的一个长期的思考。摸索出在学生成长发展的规律和特点,青少年可持续教育上有很多需要开拓的领域,做好青少年人才可持续发展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责任编辑:崔宁宁
返回首页>>
热图

排行

热搜

排行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人才招聘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Youth.cn. 请发送qnb至10658000 订阅手机青年报

共青团中央主办 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承办 版权所有:中国青年网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备11020872号-17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246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