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精神分析论是西方现代的一个哲学思潮,也是西方现代人格心理学的一个学派。就广义而言,新精神分析论是指在一些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方面并没有脱离弗洛伊德的体系,而同时又对经典精神分析论有所变通、修正和扩充的理论。这个学派并不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虽然其代表人物们在理论上的侧重点各不相同,但他们反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论中的四个论点却有共同的特征:(1)弗洛伊德坚持本能论和泛性论,新精神分析论反对这种主张,强调社会文化因素对人格形成的重要作用。(2)弗洛伊德坚持先天本我的作用,新精神分析论则强调后天自我的作用。(3)弗洛伊德坚持先天生物决定论的悲观主义态度,而新精神分论相信人自己有能力克服冲突和挫折,不断地向积极方向发展,对未来持乐观主义态度。(4)弗洛伊德坚持:早期经验的决定性作用,新精神分析论认为不仅要重视儿童的早期经验,而且要探讨人的一生发展。
一、荣格的分析心理学
在荣格看来,人格是一个由意识(自我)、个人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组成的极其复杂的结构。他特别强调人类祖先经验沉积物——集体潜意识的作用。集体潜意识中的五种原型人格面具、阿尼玛、阿尼姆斯、阴影、自身对每个人的人格和行为特别重要。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也极为复杂。人格是一个相对的封闭系统,其动力是心理能(力必多)。人格系统中的能量分配是由等值原理和熵原理决定的。
荣格的心理类型学包括内倾和外倾两种态度和感觉、思维、情感、直觉四种思想功能。共有八种人格类型:思维外倾型,情感外倾型、感觉外倾型、直觉外倾型、思维内倾型、情感内倾型、感觉内倾型、直觉内倾型。荣格认为,人格的发展包括个性化和整合作用两种过程的交互作用。他把人的一生划分为前性欲期、前青春期、成熟期和老年期。
二、阿德勒的个人心理学
在阿德勒看来,自卑感是人格发展的动力。人是以其独特的生活格调作为达到某种未来目标的手段去追求优越的社会动物。他坚信,所有的人都有与他人和睦相处的先天需要,这种需要称为社会兴趣。根据社会兴趣的程度,把人分为四种类型:统治支配型、索取依赖型、躲避型(以上属于错误生活格调的人)和社会有益型(属于健康生活格调的人)。
阿德勒以为,健康的人具有完善发展的社会兴趣,不健康的人缺乏这种社会兴趣。人格适应就是要勇敢地面对问题。他用出生顺序、最初记忆和梦的解释来评定个人的生活格调。治疗的目的是使患者了解其生活格调,促进社会兴趣的发展。
三、精神分析的社会文化论
霍妮的文化决定论强调早期亲子关系对人格发展的重要性。如果儿童的基本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形成基本焦虑。他们对付基本焦虑便形成了三种人格类型:依从型、超脱型和敌意型。
沙利文把人格定义为重复的人际情境的相对持久的模式。并用动能来说明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使个体人际关系特征化的能量转换。
弗洛姆认定人类的独特的心理需要包括关联的需要、超越的需要、归根的需要、同一性的需要以及定向框架的需要。弗洛姆也强调社会文化对人格发展的重要性。他把社会性格区分为五种类型:接纳型、囤积型、剥削型、市场型和生产型。前三种是不健康的性格类型;最后一种是健康的。
四、埃里克森的自我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强调自我的自主性,与弗洛伊德把自我说成是本我的奴仆形成鲜明对照。他把人格的发展说成是发展危机的解决,按渐成的固定顺序分为八个阶段: (1)信任对不信任,(2)自主性对羞怯和疑虑感,(3)主动性对罪疚感,(4)勤奋对自卑,(5)同一性对角色混淆,(6)亲密对孤独,(7)繁殖对停滞,(8)自我整合对失望。在人格的形成过程中如果发展危机得到成功的解决,自我就获得希望、意志力、有目的,能力、忠诚、爱、关心他人和智慧等品质;反之,就会使自我形成恐惧、自我怀疑、无价值感、无能感、不确定感、乱婚、自私、无意义感和失望等特质。
埃里克森认为,虽然同一性的形成是一个终身过程,同一陛问题却在第五个阶段(青春期)达到了它的危机。如果自我同一性危机没有解决,那么就会形成角色混淆和消极的同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