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娱乐|时尚|财经|军事|体育|创业就业|高校|旅游|发现|视频|游戏|汽车|青春励志
他的书不用去看,他的母亲必须要学

发稿时间:2017-12-11 09:55:00 来源: 简书 中国青年网

  说实话,时文与经文,我更偏好经文,或许因为自己学中医的关系吧,不过经文的确像一条源远流长的智慧海洋,永不干涸,而时文,就像一场阵雨,总会停止。

  这段时间没有读新书,突如其来的写读后感,有些措手不及,也有点跃跃欲试,想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就挤挤“预习”时间,写什么读后感?写高中课文的读后感,大家都读过,相信必然不会陌生。当然,今天依然猎奇,我不写读后感,我写听后感,什么听后感?故事如下:

  莫言在瑞典学院发表的文学演讲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中秋节的中午,我们家难得的包了一顿饺子,每人只有一碗。  

  正当我们吃饺子时,一个乞讨的老人来到了我们家门口,我端起半碗红薯干打发他,他却愤愤不平地说:“我是一个老人,你们吃饺子,却让我吃红薯干。你们的心是怎么长的?”  、

  我气急败坏的说:“我们一年也吃不了几次饺子,一人一小碗,连半饱都吃不了!给你红薯干就不错了,你要就要,不要就滚!”  

  母亲训斥了我,然后端起她那半碗饺子,倒进了老人碗里。

  故事讲完了,当然,演讲内容不止于此,但是这个故事,却映像深刻。

  莫言曾把自己同民族脊梁鲁迅做过比较,自认不如,而鲁迅认为,中国人少父教。若这不幸而为事实,足令人唏嘘。但,如果有伟大的母爱在,也成的。何处见得伟大的母爱呢?简单。从杰出人物的成长成就上观察,都见得伟大的母爱在。

  讲故事的人,莫言,在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的演讲中,就有明确的昭示。

  在衣食匮乏的日子,在极其难得地吃上一小碗饺子的时候,小子莫言家来了一位乞食的老人。儿子怎么“打发”,母亲怎么应对,令莫言永生难忘。是的,誉满全球的莫言坦承那莫言小子以半碗红薯干“打发”老人。但乞食老人的回应刺痛了莫言那小子:“我是一个老人,你们吃饺子,却让我吃红薯干。你们的心是怎么长的?”

  誉满全球的莫言站在瑞典学院的演讲台前,用“愤愤不平”形容老人,用“气急败坏”描述自己:“我们一年也吃不了几次饺子,一人一小碗,连半饱都吃不了!给你红薯干就不错了,你要就要,不要就滚!”

  毫无疑问,小子莫言遭遇了他心性成长的拐点,“气急败坏”之后有无数的发展可能。他很幸运,在他灵性的河床被怒火干烧欲裂时,他母亲哺以精神的乳汁。这是布施之上的布施,这是金刚怒目与菩萨低眉的震撼影音表达:“母亲训斥了我,然后端起她那半碗饺子,倒进了老人的碗里。”这是莫言“所记得的最深刻的一件事”。

  这件事足够照见母爱的伟大。这母爱里,有无限的善良,有真正的刚强。这样的母爱,如阳光沐浴儿子的身心,涤荡尘埃,不使蒙垢。

  要知道,在以“揾食”为主要驱动的境况之下,“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之说是虚妄的“梦呓”;尘埃与滋垢,才是厚重的“所有相”。唯一的希望之光仅在慈悲与仁义,可取的路标与刻度仅在选择一点有限的“善”,然而在此花花世界,凡能言谈的慈悲与仁义或者那有限的善,都必然携带“利”之基因。无穷的远方,无边的事,无数的人,都在为一家名为“德善有限公司”的实体打工。那么,在义与利的冲突面前,人应当如何取舍,才能获根本的进益?

  看吧,拥有完全的善良与真正的刚强的母亲,瞬间烛照儿子莫言的幽微心理!

  人皆有恻隐之心,人皆有善举之愿。小子莫言有他宝贵的行为反应,他眼里有人,心中存仁。只是在饺子的色香味里,他的义利之选失去了平衡。这种纠结散见于我们视线所及的新闻报道中,耳闻于我们听力所及的法庭辩难中。布施小子与乞食老人,有限让渡与终极问责,依于仁与据于礼,寡与均,贫与安,——无数念想如影随行,“各抱地势,钩心斗角”,这从来就是一场难解的心性官司!这场官司从来就未曾结案过。这场官司中每一个都既是原告又是被告,每一个都是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怎么办呢?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舍生而取义者也。这是亚圣孟子的解决之道。

  红薯,我所欲也;饺子,我所欲也;舍红薯而取饺子也。美食,我所欲也;仁义,我所欲也;舍美食而取仁义者也。这是莫言母亲的身体力行。

  莫言的母亲,绝不容忍儿子“打发”掉宝贵的仁慈之心。

  这就是伟大的母爱,这就是伟大的布施。她怒目或低眉,舍下饺子,只为换得他完全的善良与真正的刚强。

  最后,我想说的是,莫言的文学作品,我不喜欢,因为太阴暗了,然而却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里面的穿插,正如莫言的那顿饺子,是利与义的争夺,为什么那么多的优秀作品没有获得呢?说白了,是定名权,就像某国以强力给石油定价,好不好,是别人说了算的,但是,自己要清楚,明了呀,不然你又是被牵着鼻子走,做炮灰。

  最近发生了太多的事,让富有“正义感”的我们为媒体蒸了一屉又一屉的“人血馒头”,谣言止于智者,要懂。国家,是你永远的护盾。

  我们读书为了什么?说简单点,叫了解世界,说得透彻点,叫知“道”。

  最后的最后,留下一句话,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简书作者:林颜卿)

责任编辑:崔宁宁
返回首页>>
热图

排行

热搜

排行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人才招聘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Youth.cn. 请发送qnb至10658000 订阅手机青年报

共青团中央主办 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承办 版权所有:中国青年网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备11020872号-17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246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