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重庆7月22日电(通讯员 刘婷 易攸 周家源)“6×13×12×12=11232”,十年辛勤养路人,上万公里巡检路,这一个简单的计算式意味着佘定文老人在他负责养护的6公里乡村公路上每个月至少巡检13次,至今已经坚持了12年之久。
志愿者听佘老讲故事。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刘乙君 供图
11232公里的计算结果已经令人动容,然而事实上这只是一个最保守的数字,因为计算式只考虑了平日里的常规巡检,至于暴雨天气下的紧急排险、小规模塌方滑坡后的清障抢修,“那哪算得清。”佘定文老人摆了摆他那双粗糙的大手,平淡地说。
在武隆县巷口镇广坪村一间粗陋的土坯房里,重庆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三下乡小分队的志愿者见到了这位十二年如一日,恪尽职守为村子护路养路,保障了乡村生命线十二年畅通安全的老人——佘定文。
佘老今年已经63岁,自2004年起开始负责养护武隆县城至广坪村的6公里山路,这段路程在佘老精心“照料”下,十二年间保持通畅,从来没有过乡亲因为公路损毁而遭遇交通事故。
养路正当午 里里皆辛苦
初见佘定文老人,志愿者们就发现佘老与其他老人的不同——佘老的皮肤比其他村民黑许多,手也比普通老人的手大许多。据佘老介绍,这是养路人的工作性质决定的,烈日下也得检查路况,一天一天下来自然而然就变黑了。
不论是三伏酷暑,还是数九寒冬,每个月至少十三次的常规巡检任务包括清扫路面、检查路基、疏通边渠、补坑槽、填裂缝等,发现重大安全隐患必须及时通知路政派遣施工队前来修理。佘老负责养护的路段全部是山路,每次遇到强降雨天气都非常容易发生塌方事故。因此,天气越是恶劣,他对公路的巡检就必须越勤快、越仔细。据佘老讲述,如果发生塌方,规模大的由他负责通知路政尽快处理,而五个立方以内的塌方则完全依靠佘老自己用锄头、铁锹、竹筐一篓一篓清理干净。
志愿者查看佘老的工具。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刘乙君 供图
“2011年以前县城到广坪村都是土路,泥巴做的那种,一下雨整个路很难走,特别容易出事情。为了养护这条路,我用坏了三个背篓、两把锄头、两个铁锹、两把刷子。”佘定文老人自豪地说起当年的事情,“村子里的老老少少,有谁害了急病,或者孕妇要生产小孩了,或者现在村子里的蔬菜基地的蔬菜要运输,可都指着这条路呢!”
2011年,武隆县城到广坪村的路段开始硬化道路,养护公路没有以前那么辛苦,每隔几天沿着这段路观察一下即可。当志愿者问及老人是否觉得养路辛苦时,余老认真地说:“辛苦是辛苦噻,但是你想,过往车辆的安全都在我的手里,怎么还会觉得累呢?”
风雨十二载 甘为铺路石
2004年至今,佘定文老人已经守护了这段路十二年,在这十二年间未发生一件因为地形路段安全隐患而导致的交通事故。
“我们这里的山上石头很松,风化严重,所以每次下了暴雨之后我都会沿着这条路走一遍,检查有没有安全隐患。”佘定文老人向志愿者们详细地讲述着他养护公路的故事,“我又比较操心,所以看见有人骑摩托超载、不带证件什么的,都会忍不住去提醒他们。”
正是因为佘老“爱操心”的性格,村民养成了良好的出行习惯,十余年间从未发生过事故。
关爱养路人 共建新农村
志愿者随佘老体验养路。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刘乙君 供图
志愿者们为了亲身体验养路人的日常生活,拿上镰刀、扛起扫帚,跟着佘老一起走上了公路。只见年逾六十的佘老用起锄头、扫把来仍是驾轻就熟。虽只是除除草、扫扫垃圾,但做着自己熟悉的工作,佘老的嘴角总荡漾着笑意,说起话来也自信了很多,不时纠正着志愿者的姿势:“锄头不是你这么用的,看我的!”说着佘老就拿过锄头,灵活地除掉了路边的杂草。
在志愿者与佘老告别时,佘老紧紧握住志愿者的手说:“就算政府不需要我养护这段公路了,我也会坚持下去的!”
农村流传着一句俗语“要想富,先修路”,当21世纪的新农村建设之路通向每家每户时,成千上万的养路人成为这条经济之路的守护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做着平凡的、重复的工作,微小而朴实。他们常常“晴天一身灰,雨后一身泥”,怀着一颗忠诚的养路心,发扬着铺路石的精神,无怨无悔地默默奉献。“他们需要社会的关注,因为新农村建设离不开他们,更离不开整个社会的关爱。”队长陈虔感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