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河南“泥泥狗”工艺品。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黎哲 摄
中国青年网北京8月9日电(通讯员 闫红莹)“泥泥狗的美学价值和艺术价值高于其实用价值,对于精益求精的制作技法和持之以恒的匠人精神,我们需要一直传承下去”。河南省“泥泥狗”民间文化传承人任国和话语中充满了对泥泥狗发展的期待。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太昊伏羲陵庙会上随处可见的泥泥狗传统艺术正面临着一系列发展考验。8月5日,河南大学学子前往周口市淮阳县,就“真图腾·活化石”泥泥狗的工艺制作和传承进行调研。
真图腾活化石,寄托真情实感
在泥泥狗产地淮阳,老百姓将泥泥狗称为“灵儿狗”,虽名有“狗”字,实物却不以狗的形象为主,因在传说中泥泥狗多以为“人祖爷”守灵的形象出现,故多被奉为祭祀伏羲的神物。
8月6日,正值农历闰六月十五,是传统拜庙的日子。当天,众多泥泥狗商家齐聚淮阳太昊伏羲陵广场,精心摆放好形色多样的小泥塑,争相向游客展示形式多样的泥泥狗产品,人、兽、禽、十二生肖应有尽有。
“我们专程来这边逛庙会,顺便也买一些泥泥狗回去。” 一名刚大学毕业的小伙子一边擦着满额头的汗滴,一边指着刚买好的泥泥狗进行展示。“泥泥狗形象新奇,传说中又具有祈福的作用,买一两只带回去,既具有欣赏作用,又可以祈福,收获很大”。
在当地,每年太昊伏羲陵庙会期间,泥泥狗工艺品销售区总是熙熙攘攘,泥泥狗也几乎成为了拜庙会的老百姓和游客用来赠送亲友的必选之物,以表达对亲友的良好祝愿。
图为“泥泥狗”商户向实践队员介绍。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晏彩丽 摄
传统工艺不过时,创新形式焕生机
作为图腾文化的延续和拓展,泥泥狗物质文化遗产工艺传统,形状奇特怪异、造型简单纯朴,但在表现手法上颇为灵活。在淮阳泥塑艺术馆,琳琅满目的泥泥狗展品中,人面猴、人头兽等泥塑充分展现了民间工艺的博大精深,让人为之震撼。
“互联网时代,多元文化元素对泥泥狗传统工艺产生着或大或小的影响”河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师刘志杰对泥泥狗传统工艺的发展充满期待,他认为只有通过不断创新才能提高民俗文化的传承力。
当地一名销售泥泥狗的商户在介绍店中所销售泥泥狗名称时表示:“泥泥狗历史很悠久,每种产品都有独特的意义,但对于一些来旅游的消费者而言,这些泥泥狗特定的寓意是什么并不重要,大多数游客更为注重表现形式。”
“工艺精湛”是大多数消费者对泥泥狗的第一评价。随着技术的进步,泥泥狗制作工艺更加精巧,手工艺者们也开始更加注重市场销售情况,在产品形式上进行创新,以吸引更多的年轻消费群体。
泥泥狗民间文化传承人、泥泥狗古文化研究会会长任国和表示,“泥泥狗在保留‘抽象、夸大、变形、简括’的基础上,也在寻求大胆创新与改变”。
政府扶持助发展,传承仍需众人力
距离太昊陵约5公里的淮阳县城关镇金庄村,是远近闻名的泥泥狗专业村。全村3200多人,有2800多人会制作泥泥狗。在被评为旅游专业村后,该村更是获了政府专项拨款。
随后,拓宽道路、修建广场、开放展厅,这些举措为泥泥狗的发展带来了极为便利的条件。
在金庄村任国和的屋内,摆满了各种泥塑,每一件都栩栩如生。介绍起眼前的泥塑,任国和充满了自豪。
从学捏泥泥狗到传承泥泥狗工艺,63年的从业经历,让任国和对泥泥狗的传承保护有着自己的独特见解。
任国和的泥泥狗制作团队两次登上河南春晚舞台,在中央电视台《最美乡村》等节目中,任国和的制作团队在竭力推介着这门家乡文化。他说:“泥泥狗作为家乡文化的代表,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去推广泥泥狗文化”。
泥泥狗文化逐渐被更多人认可,但面对泥泥狗工艺从业人员偏老,年青一代缺乏的现状,任国和心中颇为焦虑。“政策虽然都有,但没有年轻人继续去学还是不行的”。他表示,“泥泥狗的传承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光靠我们这些老人去宣传制作是不够的,毕竟需要一代代人的传承”。任国和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泥泥狗的制作和传播中,将中原文化继续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