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娱乐|时尚|财经|军事|体育|创业就业|高校|旅游|发现|视频|游戏|汽车|青春励志
“贷”来烦恼? 大学生校园贷调查

发稿时间:2017-02-27 10:52: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青岛2月27日电(通讯员 刘积舜 王红梅 刘刚 苏梦威)11月11日零点,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张霖瞅准时间打开淘宝,心急地准备抢购519元的羽绒衣,但“余额8.8元”的提醒让生活费还没到账的她灵机一动,选择了蚂蚁花呗透支消费。

  手机上显示的“购买成功”让张霖松了一口气,她愉快地进入了梦乡。19天后,张霖用刚到账的生活费还上了“债”,没有任何额外费用。

  自2013年名校贷上线运营后,各种校园贷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2014年以来,依托于电商平台的蚂蚁花呗、京东白条纷纷崛起,成为信用卡之后大学生贷款消费的又一个“春天”。

  据支付宝的一份数据显示,今年“双十一”开始的前30分钟里,蚂蚁花呗支付笔数为3802万,占比总笔数的38%,总消费金额达85亿元。

  “先消费、后付款”成为很多大学生超前享受的便捷方式。

  

  暗藏杀机的校园网贷骗局 图片来源于网络

  然而,校园贷蓬勃发展的同时,负面事件频发,整治逐渐变味的校园贷也迫在眉睫。

  “贷”来便利,偷走未来?

  “校园信贷平台避免了金额不足的尴尬,提前穿上想买的衣服,必要时还可以做周转之需。”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化学工程学院的全运已经使用蚂蚁花呗快两年了。

  “用网络信贷平台不需要什么门槛,很轻松就能申请下来,并且借贷额度还比较高。”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王浩在网上分12期买了一款3549元的尼康相机。

  “蚂蚁花呗、京东白条等由传统电商推出信贷工具使用的挺多的。”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住在3号楼的于乐怡在室友的推荐下已经利用这些平台上买过好几件衣服了。

  校园信贷平台不需要烦琐的手续,只需在平台上输入自己的身份信息和联系方式,经过审核后就能消费提款。门槛低、额度高、使用方便快捷等特性吸引了许多大学生的使用,在大学生信用卡叫停后,校园贷已成为大学生超前消费的新形式,大学校园也成为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新阵地。

  据天津大学今年十月底发布的《大学生网络信贷消费调查报告》显示:29.03%的大学生申请过贷款,其中超过六成大学生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贷款。

  据10月份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党委学生工作部收集的“大学生校园贷使用情况”显示:90%的大学生选择校园贷用于个人消费,购买手机、电脑等大件物品;女生主要用于购买衣服、化妆品等;极少数同学用于学业教育、创业。

  “同时不排除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借贷相关生活费。”党委学生工作部宗先波说。

  “先消费,后付款”已成为许多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月初还款”也已成为很多大学生每个月要做的头等大事。为了迎合大学生巨大的消费需求,专门针对大学生的分期购物平台、大学生助学和创业P2P贷款平台、淘宝、京东等传统电商平台提供的信贷服务等各种类型的校园贷平台应运而生。

  不可否认校园贷款平台给大学生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便利,但其涌现的问题又不得不令人深思。

  “贷款消费很容易让我产生一种错觉,消费时没有金钱概念,还款时会吃惊自己怎么欠了这么多钱。”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5级学生李刚因为月初就“吃土”十分苦恼。

  看似方便实惠的网贷背后很可怕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今天的校园贷,昨天的信用卡。名目繁多的校园贷正在重蹈信用卡的覆辙,“一申请马上放款”助长了一些同学的不正确的消费心理,更有甚者把一些大学生逼上了绝路。

  郑州一名大学生因迷恋赌球,利用28名同学的身份信息,通过网贷从十几家贷款公司贷款58.95万元。因经济压力巨大无力偿还,尝试卖肾等方式无果后,2016年3月9日,他漂泊到青岛,在一家旅馆从8楼跳下,自杀身亡!

  目前大学生没有稳定收入,而贷款一旦逾期,就会产生高额的费用,促使一些学生“拆东墙补西墙”,陷入无底洞中。更有一些人因平台监管不严,趁机做起了“裸条”生意。

  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并没有错,那么问题出在哪?

  一进网贷深似海

  2016年3月,河南大学生郑德幸冒用同学信息,在10多个校园贷平台负债60多万,无力偿还,跳楼自杀。

  10月9日,广西南宁大二学生小陆沉迷赌博,通过至少86个学生在校园贷平台负债160多万,无力偿还,自杀身亡。

  11月30日,167名女性的裸照、视频从借贷宝平台泄露,以“色”借贷,以“裸聊”抵债等不良交易曝光。

  12月21日,南京农业大学57名学生在不知情的状况下,被同学利用信息,“被借贷”150万……

  2016年,“带血”的校园贷恶性事件屡屡发生,成为轰动校园和各大社会舆论的焦点话题,澎湃新闻将“校园贷”列为教育年度关键词之一。不少媒体纷纷进行,“校园贷套路深似海”。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4号宿舍楼的乔宇龙在某分期平台上购买了一台苹果手机,分12期每月还款500元,“多花了1000多,非常后悔,再也不入‘坑’了”。

  打着“零首付”“免息”“低利息”幌子的一些不良借贷平台,综合利息高达年化利率30%左右,堪称校园里面的“高利贷”。据焦点访谈报道,放贷平台还会用服务费、咨询费、逾期费等各种理由扣款,使得借贷成本更高。但是,多数平台会隐瞒这些“行业秘密”。

  挖‘坑’不少,防不胜防。除了高利息之“坑”,种类繁多的校园贷平台还存在宽审核、低门槛的严重弊端。“相比于蚂蚁花呗的系统邀请和京东白条的视频认证,P2P模式的信贷平台只需填写相关信息便能贷款。”在平台借贷过一次的姚仁涛对这种便利性十分“感冒”。

  “如此一来,一个人甚至可以借用多个身份信息在不同平台借款,自制力不强的学生们借过一次,往往还想借第二次。”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李雷鸣分析指出,对赌博、玩游戏的学生来说,这意味他们可以随时借到大笔钱,助长学生负面人格和不合理的消费观念。

  套路深似海,单纯学生孩。针对逾期还款和不还款的借贷者,各平台也制定了催债“一条龙”服务。

  “第一步我们先使用电催;电催不管用的话会进行第二步上访,上访承包给催收公司,催收公司可能用谈判、威胁、暴力催收,联系直系亲属代偿等方式;第三步,使用法律手段,把不还款的借贷人告上法庭。”北京借贷宝公司实习生小木说道,“借贷双方也可以私下协调”,这就为“裸条”的横行埋下导火线。

  校园贷恶性事件频出,责任主体应问谁?

  “事实上,校园贷一直处于灰色的边缘地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文学院法学教授田国兴认为,“监管、立法、审查等相关部门没有划分明确责任主体,导致平台监管不严、立法不全、审查有漏洞,平台的规范迫在眉睫。”

  找出路,还需重拳与盾牌

  “校园贷作为一种交易工具,它的出现本身没有错。”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机电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刚旭认为,对待校园贷不能简单一刀切,既要利用好超前消费的便捷,又要防范其漏洞产生的恶性后果,从工具本身的问题和使用者角度对症下药。

  网络不限阻,整治不好“堵”。校园贷是“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产物,对于互联网和消费金融大潮我们无法阻挡,但是校园贷平台存在的各种问题可以得到疏导。

  “校园贷平台背后的网络贷款模式需要彻底地净化,平台管理规范化、授信审核正规化、资产端合法化缺一不可,是时候进行一次‘大扫除’了。”南京审计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刘骅主张校园贷平台的整治,方式在“疏”不在“堵”,引导平台转型是关键。

  

  因校园网贷而不堪重负的大学生 图片来源于网络

  没有法律伞,出路在何方?9月5日,“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被正式列入中央政府工作报告,重压之下的“趣分期”无奈宣布退出校园市场,从而引发了校园贷款服务领域的多米诺效应。

  无法可依、无章可循、无人来管,靠打“擦边球”的校园贷一直徘徊于法律边缘。“校园贷市场约束仍处于真空期,政府必须要出台明确的法律规定,对校园贷的发展进行规范治理,”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文学院法学教授田国兴提出要将银监会、工商局、公安处的职责划分清楚,“确保在监管、立法、审查等环节的不缺失、不失效”。

  “1200元,确认付款。”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文学院的李梦琪又完成了一笔分期贷款,加上这次买下的化妆品,这个月她已经第五次使用分期贷款购买高价品了。

  校园贷巨大市场下的个人消费,暴露了大学生病态消费心理,向名牌靠近,向明星看齐。

  生活费有限的大学生们总是“逞强”消费、“面子消费”,过度注重物质享受,“花明天的钱,买今天的货”愈加没有节制,成为靠买奢侈品弥补内心空虚的“病号”。

  苍蝇不叮无缝的蛋。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李雷鸣认为,自制力不强的大学生很容易在金钱中失去自我,在诱惑中误入歧途,恶性校园贷事件的切入点应该是大学生借贷的用途以及从中暴露的大学生消费观。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文学院党委书记张永宁也指出,“有钱没钱都要花钱、攀比心理、从众心理、猎奇心理等不正确的消费观,为校园贷提供了繁殖空间。”量入为出、适度消费,只有健康的消费心理才帮助大学生有效规克制消费行为,避免成为无良网贷的牺牲品。

  学生消费高,学校要支招。“校园网贷破解,不仅依赖监管部门的严格监督、规范管理,同样有赖学生端正消费观,有赖于高校财经素养教育的跟进。”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表示。

  11月29日,中共山东省委高校工委向山东省高校发布了《关于集中开展‘校园贷’专项教育整治行动的通知》。剑锋直指校园贷,一时间山东各大高校纷纷开始了集中整治校园贷的行动。

  “学校针对校园网络贷款启动了专项整治工作,包括加强引导、防范教育和贫困扶持三个方面。”据学工部学生资助中心宗先波介绍,不少没有接触过网络贷款的同学,通过学校的引导和宣传,已经在心中筑起了一道防范恶性网贷的“防火墙”。

  当宁静的象牙塔成为互联网金融争夺的地盘,大学生的青春与金钱迎面相遇,是迷惑还是理智需要每一个大学生慎之又慎地思考。

  肃清校园贷的不正之风,不仅需要政府部门的“重拳”,也需要我们多些防范意识,少些虚荣心理,合理利用网络贷款服务带来的便利,在校园贷“高额低息”陷阱面前能够自觉抵制,对野蛮暴力生长的假贷果断说“不”!

  新闻背景

  2015年,中国人民大学信用管理研究中心调查了全国252所高校近5万大学生,并撰写了《全国大学生信用认知调研报告》。调查显示,在弥补资金短缺时,有8.77%的大学生会使用贷款获取资金,其中网络贷款几占一半。只要你是在校学生,网上提交资料、通过审核、支付一定手续费,就能轻松申请信用贷款。大学生金融服务成了近年来P2P金融发展最迅猛的产品类别之一。

  业务分类:

  校园贷通常分为三种:一是专门针对大学生的分期购物平台,如趣分期、任分期等,部分还提供较低额度的现金提现;二是P2P贷款平台,用于大学生助学和创业,如投投贷、名校贷;三是阿里、京东、淘宝等传统电商平台提供的信贷服务。

  市场分布:

  校园贷的市场主要分布在二、三线城市,当三、四线城市和农村的孩子考入大学,有些家庭无力负担孩子在城市消费、学习甚至是创业上的资金需求,急速膨胀的消费欲望会促使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寻找贷款平台,甚至是民间高利贷。客观上,校园贷的出现挤压了“毛细血管”式的线下高利贷。

  官方态度:

  2016年4月,教育部与中国银监会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校园不良网络借贷风险防范和教育引导工作的通知》,其中明确提出,对未经批准在校园内宣传推广信贷业务的不良网络借贷平台和个人要依法处置。8月,银监会也发文强调采取“停、移、整、教、引”五字方针,要求对校园贷进行整治。然而,校园借贷乱象依然频频发生。

  10月初,教育部网站再次发文,强调做好校园贷风险教育工作,要求加强日常排查,建立校园不良网络借贷日常监测机制,同时将防范校园不良网贷作为学生日常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警示教育。这是教育部半年来第二次针对校园贷发声。

责任编辑:崔宁宁 赖林权
返回首页>>
热图

排行

热搜

排行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人才招聘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Youth.cn. 请发送qnb至10658000 订阅手机青年报

共青团中央主办 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承办 版权所有:中国青年网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备11020872号-17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246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