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娱乐|时尚|财经|军事|体育|创业就业|高校|旅游|发现|视频|游戏|汽车|青春励志
任鹤林:甘愿做开封木板年画的“守望者”

发稿时间:2016-12-26 19:33: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北京12月26日电(实习记者 李华锡)在河南开封鼓楼区的中心区域,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车辆穿过位于马路中央的鼓楼。鼓楼墙壁上的两张巨幅红色木板门神年画和楼顶的青砖绿瓦比起来显得格外醒目。

  就在鼓楼不远处开封南书店街58号,坐落着一个不起眼的小店,招牌是鲁迅先生题词“开封木板年画博物馆”,馆长任鹤林正在工作室内与行走隋唐大运河考察组讲解着木板年画的制作流程。

  与车流穿梭的鼓楼相比,博物馆却在一旁静静地享受着寂寞。而鼓楼墙壁上的两张巨幅木板年画,就出自任鹤林之手。

  任鹤林是河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开封木版年画的传承人,但他并非从事木板年画出身,用他的话讲,自己是“半路出家”。

任鹤林在进行木板年画工艺的雕版流程。中国青年网实习记者 李华锡 摄

  为年画“复兴”沥胆披肝

  1970年,任鹤林从河南大学美术系毕业,大学期间他主修美术版画专业。毕业后受老师刘铁华的影响,任鹤林一直致力于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发掘整理工作。为开封朱仙镇年画的重新振兴,他四处奔波。

  “偌大的河南竟然找不到一张真的木版年画。”任鹤林说,在经历过战争和文革后,真正的朱仙镇木板年画悉数被毁,这让刚刚从事木板年画的收集工作的任鹤林陷入了困境。

  但艰辛的收集工作并没有打消任鹤林的执着,以后的时间里,他自己筹集资金,四处拜访木版年画老艺人,聘请他们出山,创办起了木版年画出版社。

  “要想研究木板年画,首先要有研究的范本,这是我当时很着急的地方。”为此,从1978年起,任鹤林利用工作之余开始从事开封民间木版年画收集、整理、研究工作。近40年的时间里,任鹤林走遍全国各地,搜寻到300件珍贵年画史料(复印件)及1000余件年画作品,为开封木版年画的收集和研究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在得知鲁迅先生生前极为热爱木版年画并有大量收藏后,任鹤林光上海的鲁迅纪念馆就跑了三次,他认真观察、临摹、研究木板年画并搜集资料。为了维持生计,他和家人做起了小生意,自己节衣缩食,让出版社在艰难的条件下生存了下来。

  在年画社兴办的上世纪80到90年代,任鹤林收集整理了丰富的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资料,为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复兴作了大量工作。“现在馆中陈列的作品,大多都是当年创办年画社时留下来的。”

  1990年以后,任鹤林调入开封市书画院工作,虽然离开了挚爱的木板年画,但他扔放不下对开封朱仙镇年画的情结。通过长时间的积累和沉淀,2007年,任鹤林自己出资,在书店街办起了“开封木板年画博物馆”。

  虽然任鹤林的木板年画艺术博物馆规模不大,但展品还是不少。除了展厅,他还把工作室和雕版的收藏室也建在了博物馆中。展厅中不仅使用声光电技术,利用展板、实物、老照片还原木版年画的历史,还展出了许多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创新的作品,以及任鹤林自己多年来的创作。

  “开封人应该为开封木版年画的发扬光大和被世人认知而做出自己的努力。”任鹤林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退休前,他就开始将自己收集到的所有开封朱仙镇年画重新刻板,要求从画面到文字一律服从原画,力求恢复原画原貌,精益求精。

  “那段时间每天凌晨1点前没睡过觉,身体健康也大受影响,但我不后悔。”回想起当年重新刻板的日日夜夜,任鹤林长叹了一口气。现如今他历时六年终于完成了这项工作,这是任鹤林认为自己做的最有意义的事了。

  在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上,任鹤林作为木板年画传承人现场演示了木板年画的制作流程,向世界展示了古老年画的魅力与风采。其中展出的木版年画有一件是包公图。“有人说我是年画界的包大人,铁面无私,两袖清风,一身正气。”任鹤林不认同他认的评价,他给自己的答案却是,因为自己对纯粹而真实的艺术的执着。

任鹤林收集的木板年画雕版。中国青年网实习记者 李华锡 摄

  为年画“正名”奔走相告

  经过多年对木板年画的收集、保护和研究,任鹤林早在几年前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开封才是中国木版年画的发源地,我国木版年画的根也在开封。为此,他找到了许多史料加以佐证,现场向记者展示。

  “宋代成熟的雕版技术和纸张的应用,成就了最早的线版版画在开封的出现。”任鹤林说,早在宋代的《东京梦华录》中就有记载:“近岁节,市井皆印卖门神,钟馗、桃板、桃符及财门钝驴,回头鹿马,天行贴子。”这段记载真实地反映了北宋时期京城开封木版年画印制和销售的盛况。“《清明上河图》上的‘王家纸马店’门前门神画‘皆于当街,用纸衮叠成楼阁之状’也是清晰可辨。”

  任鹤林说,后来北宋灭亡,开封几经战乱,木版年画便衰落下来。到了明代,开封木版年画虽然又获复兴,但大多数年画手工艺人转移到了朱仙镇。朱仙镇在明末清初,成为重要的码头和货物集散地。“当时已经有了成熟的木版年画,而且销量很大,年画生产基地慢慢从开封转移到交通更便捷的朱仙镇。”此后,年画基地在两地间几次交替。

  任鹤林认为,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名称的由来应该追溯到解放后,他的大学老师刘铁华组织了开封朱仙镇年画生产合作社,“合作社一度很有影响,创作出了一批反映时代特色的新年画样式。”

  “就这因为这样,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名称叫法才慢慢地传播开来。”任鹤林说,久而久之,人们便开始把起源于开封府的木板年画认为是在朱仙镇兴起的,任鹤林认为这是违背历史的。

  谈到朱仙镇年画,任鹤林对鲁迅、刘岘等人十分敬重,认为当年鲁迅对开封年画慧眼独具、贴切中肯的评价,对扩大开封年画在我国的影响,所起的作用非常巨大。他说,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朱仙镇年画实物,就是当年刘岘送给鲁迅收藏的那些年画。“这从北京的很多老收藏家那里也可以得到印证。”

  作为有着深厚美术功底的任鹤林来说,让他最痛心的就是商人们大量的印制木板年画,极大的更改了年画的色调和线条。另一方面,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的老版在“文革”中几乎全部被毁,“这意味着老样式的近乎失传,没有了历史,哪还用谈继承。”任鹤林说,现在市面上见到的所有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都是复制品,画面良莠不齐,甚至有的作品是形似神离。

  几年来,在多次外出讲学中,任鹤林依然坚持地认为“开封才是中国木版年画的发源地”这一观点。虽然很多人并不赞同他的观点,但为了弘扬和传承开封木板年画,他依然乐此不疲。

  “我对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起源的较真并无恶意,只是一个学者对史实准确与否的执著罢了。”任鹤林说。

任鹤林在与行走隋唐大运河考察组领队张秉政介绍木板年画历史。中国青年网实习记者 李华锡 摄

  为年画“传承”乐此不疲

  在木板年画传承问题上,任鹤林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否定了木板年画的五代传承的叫法。

  “传承,就是继承并接受的意思,继承上一代的文化精神,并培养新生代,延续上代的辉煌啊。”任鹤林说,目前朱仙镇木板年画作坊在粗制滥造,历史保留下来的开封朱仙镇木板年画的老样式几乎失传,年画技艺在传承方面已经是青黄不接。“如果再不大力培养传承人,朱仙镇木板年画的传承将会面临中断问题。”

  多年来,为了更好地推广、宣传和传承年画艺术,任鹤林主动与大专院校合作,把博物馆作为实践基地,义务为学生讲解授课,并携带作品先后在德国、意大利、新加坡、美国等国家和地区进行展出和文化交流。

  在任鹤林的家中,记者看到,到处摆放着有印着木版年画图案的T恤、贴纸、丝巾、扑克牌等。近几年来,除了发掘、保护和研究木板年画外,他也会想尽一切办法,将朱仙镇木版年画发扬传承下去。“这些宣传品都是我自费制作的。”

  “这几年工艺品商家们大多用印刷品年画来替代手工年画,为了提高销量,大家都这么干。”任鹤林的儿子说,“若干年后,如果没有人继承雕版师的工作,雕不出好的作品,印不出创新的样式,恐怕连商家也得另谋他路了。”

  现如今,任鹤林带的弟子不多,他认为,木板年画这样的民间创作比较清苦,又需要耐得住寂寞,“我怕耽误了那些想跟我学艺的年轻人。”如果有人喜欢木板年画甚至有从事木板年画的工作的意愿,任鹤林还是很高兴的。

  让他感到欣慰的是,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国家越来越重视木板年画的抢救性挖掘,木版年画传承人也真正的看到了春天。当地政府和文化部门也给予了很多支持,让任鹤林非常满足。“当然,要是我们国家能多一点对木版年画潜心研究的年轻人,我会更高兴,我甘愿当开封木板年画的守望者。”

责任编辑:王龙龙
返回首页>>
热图

排行

热搜

排行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人才招聘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Youth.cn. 请发送qnb至10658000 订阅手机青年报

共青团中央主办 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承办 版权所有:中国青年网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备11020872号-17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246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