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娱乐|时尚|财经|军事|体育|创业就业|高校|旅游|发现|视频|游戏|汽车|青春励志
行走隋唐大运河纪实二十二:新郑博物馆与嵩阳书院

发稿时间:2016-12-26 19:28: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

  编者按:2013年9月份,“行走隋唐大运河”大型文化考察活动在“运河名城”安徽淮北悄然兴起。考察组以“走运河,话两岸,溯历史,展风情,看变迁”为宗旨,力求按照“世界遗产点、大地风貌、市井生活和民俗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四位一体的考察,将运河进行全方位展示。三年来,考察组一行冒严寒、战苦暑,途径5省2直辖市和30余个地县,至2016年10月底将通济渠、永济渠考察完成,隋唐大运河全线考察结束。为展现隋唐运河考察的整体面貌,反映考察途中的人文历史情怀,本网特录系列纪实报道于此,以飨读者。   

  在隋唐大运河流经的土地上,到处都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珍贵的历史资源,河南省新郑市的新郑博物馆和登封市的嵩阳书院就是其中的代表。这里不仅有能够证明中华文明8000年历史的裴李岗文化,更有古代高等学府、具有中国四大书院之一美誉的嵩阳书院,足以让运河这颗灿烂明珠耀眼夺目。

  2016年4月16日与5月7日,行走隋唐大运河考察组先后来到河南新郑和登封,寻找掩埋在历史长河里的华夏文明,追溯大运河两岸的文化遗迹。

考察组在新政博物馆内聆听讲解员的介绍。中国青年网实习记者 李华锡 摄

  新郑博物馆与裴李岗文化

  在河南省新郑市区黄帝故里西侧300米处,有一座占地近8091平方米的新郑市博物馆,是中国县(市)级规模最大、馆藏文物最多的博物馆。馆内珍藏了目前中原地区发现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裴李岗文化,考察组一行前往新郑博物馆,探寻这古老的文明。

  考察组的车子在博物馆门前的300米处停车场停了下来,没走多远,一座仿古建筑映入眼帘。博物馆主楼正前方有高脊飞檐式仿古大门,与主楼相辉映,大门外两侧,各立一尊石狮,有2米多高。走进庭院内只见道路整洁宽畅,草坪四季长青,满院花香四溢。庭院正中央立有一尊国家级珍贵文物青铜莲鹤方壶(仿制品)。

  “春秋莲鹤方壶是春秋中期青铜制盛酒或盛水器,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1923年出土于河南新郑李家楼郑公大墓,一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青铜馆,一收藏于河南博物院。”工作人员向考察组讲解着莲鹤方壶的出身和历史故事。“像这样的国宝级的文物应该成为新郑市的象征,让它的历史浸透到整个城市中,伴随着这个城市万古长青。”领队张秉政教授说。

  庭院的东边依次树立着新郑古器出土纪念碑、唐代尊胜陀罗尼经楼、唐代妙法莲花经幢;西边依次树清代重修新郑县文庙纪念碑、瓜皮碑、重修太清观志碑。主楼从外面看是两层建筑,依然延续仿古建筑风格。

  进入一楼后馆员热情接待了考察组成员,经过她的介绍,考察组成员了解到:整个博物馆下设办公室,在业务方面设立陈列部、保管部、保卫科等部门。新郑博物馆是一座县(市)级综合博物馆,馆藏各类文物6万余件,分青铜器、陶器、瓷器、石刻、砖瓦等17个类别。

  主要藏品有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礼乐器、兵器和生活生产用具以及裴李岗文化时期的陶器、石器、动物化石等,其中50万年前的纳玛象牙化石长3.55米,是国内同类象牙化石中最长的一枚。

  “真想不到这个新郑市除了是轩辕皇帝的故里,然而到这里还收获到了更多的内容,这里还是古老文明裴李岗文化的发现地,真是了不得。”张秉政老师高兴地说。

  进入主楼一层,在展厅内的展品多为郑韩文物。主要展品为郑韩故里手工业遗址出土的陶范、铁范,青铜礼乐器,韩国宫殿门枢、陶瓦等建筑材料及战国兵器等。在这里,考察组聆听了郑韩故城北城墙遗址的故事,看到了古人制作钱币用的模子,古人用的锅、碗、瓢、盆、等生活用具。

  “周宣王二十二年,宣王姬静把他的同父异母兄弟姬友封于都城镐京……后来为区别郑桓工初封的旧郑,故名曰新郑。”听着讲解员讲解着新郑市名的由来,感觉每个地市的名字都会有一番精彩的故事。

  在展厅中,考察组还看到了郑韩故城韩国宫城遗址内的排水管道,与今天的排水管道有异曲同工之妙,“真为古人的智慧而感到佩服,古人的思想也是很前卫的,设计出了如此巧妙精湛和具有实用性的排水管道,真得为古人点个赞。”张秉政教授看到这时不由自主的脱口而出,伸出大拇指。

  主楼二层为“华夏之根——走进有熊氏故墟展”,在这里考察组看到了8000年前裴李岗文化时期的石磨盘、石磨棒,双耳园底红陶壶;5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和3000年前的龙山文化时期的陶器、石器等。

  “裴李岗文化是可以填补我国仰韶文化以前新石器时代早期的一段历史空白的。这个时期,已进入以原始农业、畜禽饲养业和手工业生产为主,以渔猎业为辅的原始氏族社会。”讲解员说,文化的分布范围,以新郑为中心,东至河南东部,西至河南西部,南至大别山,北至太行山。重要遗址还包括临汝中山寨遗址、长葛石固遗址等。展厅内的各种古人的日用器具让考察组大饱眼福,叹为观止,为古老文化留存下来这么多历史遗迹而钦佩。

  “裴李岗文化的源远流长将中国的历史追溯到8000年前,现如今,中华上下八千年的说法已经成为了可能。”张秉政教授感慨道。

  告别了新郑博物馆,考察组感慨万千,距今8000年历史的裴李岗文化给中华儿女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考察组成员也会永远记住隋唐大运河旁的新郑市留下了中华历史的文化古迹,这片土地上成长的人们,势必会因为拥有这片璀璨的文化古迹而感到骄傲。

嵩阳书院里的“将军柏”。中国青年网实习记者 李华锡 摄

  走进中国四大书院之一:嵩阳书院

  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城北3公里峻极峰下的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是世界文化遗产,也是国家文物之一,因坐落在嵩山之阳故而得名。

  “我们之前考察过商丘应天书院,本次考察的嵩阳书院也是在中国四大书院中,希望我们此次之行可以看到,这座大运河流经的这片土地上的学术圣殿的原始面貌。”考察组领队张秉政说。

  穿过木质牌坊,沿着山路直行而上,路两旁的碑文久经历史的考验,经过风吹日晒,已经风蚀的看不见了字迹。道路两旁还有杏坛、古井和碑亭,走上台阶后,在正门左侧20米处,一座高大的石碑伫立在那里,张秉政教授高呼一声“大唐碑”,考察组也紧跟了上去。

  只见碑文上刻有《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之颂碑》字样,跟据资料记载,这块碑是奸相李林甫撰碑文,裴迥书写匾额,徐浩八分隶书书写的碑文。碑高9.02米,宽2.04米,厚1.05米,碑制宏大,雕刻精美,通篇碑文1078字,字态端正,刚柔适度,毛法遒雅,是唐代隶书的代表作品,大唐碑重80多吨,仅碑帽就有10多吨重。内容主要叙述嵩阳观道士孙太冲为唐玄宗李隆基炼丹九转的故事。

  “大唐碑气象万千,堪称大唐第一碑,久经战乱和风雨依然保存得这么完整,为古人的石刻精湛技术和智慧感叹啊。”说到这,张秉政教授拿起相机,为大唐碑拍了一张特写。

  考察组一行人转身向书院大门走去,“嵩阳书院建筑结构基本保持了清代建筑布局,中轴建筑共分五进院落,由南向北,依次为大门,先圣殿,讲堂,道统祠和藏书楼,中轴线两侧配房相连,共有古建筑106间,多为硬山滚脊灰筒瓦房……”跟随着讲解员,考察组看到了古朴大方,雅致不俗的嵩阳书院整体平面图,这里的建筑结构与中原地区众多的红墙绿瓦,雕梁画栋的寺庙建筑截然不同,具有浓厚的地方建筑特色。

  进了嵩阳书院的大门前行到西侧,往左侧走一点就可以看到一棵大树,名为“将军柏”。

  关于将军柏,有一则民间传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来此,看到这棵大树甚为惊讶,称为“天下第一”,遂封为“大将军”。这棵树苍老粗大向西倾斜,当时的大将军树已经存活有三千多年。

  可是向前走不远一看,有一棵更大的树在眼前,随行的人员说:“万岁爷,这里还有一棵更大的呢!”汉武帝想:“皇帝金口玉言,说的话是不能改的,既然封了前面那棵为大将军,这棵再大也只能是老二”,于是绷着个脸说:“先入为主吗,它再大我也只能封他为二将军。”这棵大树距今4500多年,树干空了而且肚子裂开了;树枝四展,一半枯枝干干地竪着,一半枝叶茂盛,顽强生长着苍苍翠叶,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其中一支向西伸展着,如同巨龙飞腾。

  并有一支枯枝在中央直挺挺的很像观音面东端庄而立。细看,这枯枝其上部分像小的站立的观音,看其中、上部分像大的站立的观音,看整体部分又像更大的站立的观音,确实神奇,于是人们说这是树大有灵气的显示。汉武帝再向前走,又有一棵比前面两棵还大的树,距今6300多年了,汉武帝将这棵树为“三将军”。

  汉武帝这么一封,显得太不公平了,他金口玉言又不能改。三棵树因为岁数大有灵气,对汉武帝如此不公平的封号很不满意:“三将军”一气之下连根拔起,至今已经不存在了;“二将军”气得挺着胸,显出十分高傲不服的样子,肚皮给气炸了,裂开了;“大将军“也感到自己最小,反而封为老大,不好意思,于是弯着腰,显出很羞愧的样子。

  传说归传说,如今的一二三将军树分别在岳麓书院的正门旁、碑廊旁和先圣典的旁边,年龄都在4500岁左右,虽样貌老态龙钟,但依然生机旺盛。

  值得一提的是,在将军柏的花园里,园林保护单位采用的是无线土壤环境监测仪这种设备来进行多项指标检测。

  “我们采用的无线土壤环境检测仪是一款采用渐进的物联网技术和理念,使用高灵敏度传感器和先进的电路设计而研发的自动监测的产品。”管理员介绍到,通过无土壤环境监测仪可以实现对“将军”柏土壤含水率、土壤温度、土壤电导率进行多项指标检测,保证将军柏能够生机旺盛。

  在场人员听到管理员介绍后拍手叫好,距今4500年左右的侧柏树如今用上了高科技物联网技术进行保护,彰显出了景区的设备和园林管理部门对文物的重视,也让考察组看到了现代科技与古老文物运用后的产物一让可以带给大家耳目一新的感觉。

  随后,考察组先后参观了先圣殿、讲堂、道统祠、三益斋、四勿斋和藏书楼。考察到此,领队张秉政教授感慨万千,他说:“曾经隋唐大运河流经的这片土地,伴随着这座千年书院一起峥嵘,在这片土地上人才辈出,大运河润泽着这片土地上成长起来的人们,必定会将这种文化精神代代相传,经久不息。”(实习记者 李华锡)

  行走隋唐大运河系列纪实一:探寻古韵悠扬的运河名城 

  行走隋唐大运河系列纪实二:揭开柳孜运河遗址的神秘面纱  

  行走隋唐大运河系列纪实三:找寻古色古香的临涣城 

  行走隋唐大运河系列纪实四:走进“卞水咽喉”宿州城 

  行走隋唐大运河系列纪实五:闵子祠中话“忠孝” 

  行走隋唐大运河系列纪实六:探秘泗县地面的“活运河” 

  行走隋唐大运河系列纪实七:探寻泗县霸王城与释迦寺 

  行走隋唐大运河系列纪实八:钟馗、虞姬与灵璧文化 

  行走隋唐大运河系列纪实九:名扬天下的“灵璧奇石” 

  行走隋唐大运河系列纪实十:探源灵璧花石纲与垓下遗址 

  行走隋唐大运河系列纪实十一:探寻萧县运河遗址 

  行走隋唐大运河系列纪实十二:宿迁的运河民俗文化 

  行走隋唐大运河系列纪实十三:探源商丘运河遗址 

  行走隋唐大运河系列纪实十四:找寻商丘运河人文 

  行走隋唐大运河系列纪实十五:拜谒阏伯庙与木兰祠 

  行走隋唐大运河系列纪实十六:走进中原康百万庄园 

  行走隋唐大运河系列纪实十七:探源河洛交汇的运河文化 

  行走隋唐大运河系列纪实十八:探源“中原庙会文化” 

  行走隋唐大运河系列纪实十九:走进新郑“祭祖大典” 

  行走隋唐大运河系列纪实二十:淮河流域的“庙会文化” 

  行走隋唐大运河纪实二十一:东方芭蕾“花鼓灯”

责任编辑:王龙龙
返回首页>>
热图

排行

热搜

排行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人才招聘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Youth.cn. 请发送qnb至10658000 订阅手机青年报

共青团中央主办 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承办 版权所有:中国青年网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备11020872号-17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246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