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娱乐|时尚|财经|军事|体育|创业就业|高校|旅游|发现|视频|游戏|汽车|青春励志
高校坚守十年 助推建成我国第三个江豚“希望之地”

发稿时间:2016-12-26 19:24: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北京12月26日电(实习记者 李华锡 通讯员 肖奇琳)“现在西江迁地保护区里的江豚生活得很好,它们对新环境很适应!”每每说起西江江豚迁地保护区的情况,安庆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于道平都会兴奋不已。

  进入12月中旬,首批投放到安庆西江迁地保护区的8头江豚已经自由自在地生活了一个多月,西江也成功升级江豚迁地保护区,成为了继湖北天鹅洲、何王庙之后我国第三个江豚“希望之地”。面对这一令人欣慰的结果,回首十年的奔走推动,于道平教授感慨万千。

  从2006年调入安庆师范大学开始,于道平就一直在安庆考察合适的水域,希望建立一个迁地保护区为江豚提供新的“家园”。

  2016年11月10日,农业部副部长于康震、安徽省副省长方春明和专家们一起将江豚投放西江。这标志这国内第三个江豚自然保护区正式启用。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陈东 摄

  抓机遇 第一批江豚入驻“新家”

  今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生态、经济、社会效益。4月,农业部办公厅发出了关于加强长江江豚保护工作的紧急通知,并提出要早适合开展江豚迁地保护的水域迅速建立一批保护区。这让长江江豚保护工作迎来了重大转机。

  安庆西江作为长江下游唯一一个环境优良、技术成熟的保护区,在通知发布后被推选为江豚迁地保护区。

  此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研究中心)牵头与安庆师范大学合作,在近半年的时间里对西江的水质、水生生物资源、河道地形地貌等进行了两次全面考察。

  于道平作为安庆师范大学水生生物保护与水生态修复安徽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下简称工程中心)主任,经常和团队成员一起开会讨论。“现在国家这么重视长江生态,这对江豚保护是千载难逢的机会,我们要抓住机遇,把江豚这一珍稀物种给保存下来。”他们每隔一段时间还会利用以往对江豚的研究成果和西江调研的数据,分析制定下一步工作方案。

  经过半年调研,农业部发文批准西江为江豚迁地保护区,并同意从长江安庆段捕豚迁入西江。“我们以前就对长江江豚活动情况有了解,文件批复后我们就着手准备捕豚工作。”团队成员张晓可表示,为了保障捕捉到的江豚能安全地运往西江,工程中心特地重新购置了捕豚工具,“包括水箱、海绵垫、消毒用品等,我们大概花费了五万多元。”

  为了保证捕豚工作安全顺利进行,于道平从安徽无为县请来了张春才等经验丰富的渔民,“他们自1992年就随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专家开始考察白鱀豚,20多年中多次为江豚保护区开展救助工作,经验丰富得很。”

  10月21日到11月3日,近半个月的时间,研究团队在江上顺利捕到7头江豚,并将其中的6头于11月10日安全放入安庆西江水域,第一批江豚成功入驻“新家园”。

2016年10月30日,安庆师范大学的专家和渔民们一起在渔船上吃午饭。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陈东 摄

  护江豚 困难重重风雨无阻

  捕豚工作并不是一帆风顺。

  上江第一天,捕豚队就幸运地发现了“一家三口”三只江豚。于道平带领的工程中心成员很快围住了江豚。清点时他们意外地发现,围网中除了一家三口,还有另外两只江豚。

  “没想到第一天就可以捕捉到五头江豚,真是意外之喜!不过也正是因为这样,反映出了水箱和工具准备不足等原因。”由于天气原因,专家组决定工程中心9名成员兵分两路,一路准备第二天清早的护送工具,一路则留在船上看护被围在网中的五头江豚。

  负责回校准备工具的万安说,为确保运送工具到位,他们一路奔波,把定制的水箱运去安庆师范大学龙山校区装上海绵垫再送到江边,一百多公里的路程他们顾不上吃饭和休息。

  当天晚上留在江边护豚的团队成员刘志刚则是一晚无眠,“下雨刮风,浪实在太大了。我们都不放心,生怕江豚撞网受伤。所以每隔30分钟都要看一下江豚的情况。”回想起江边护豚的那一晚,刘志刚是既兴奋又紧张。第二天,五头江豚被顺利送往西江“新家”。

  此后的几天里,工程中心的成员们每天早出晚归,希望能和第一天一样顺利。然而不是看不见江豚,就是与江豚擦肩而过。中间一个多星期,他们深秋时节江上阴雨绵绵寒风刺骨,加大了寻找江豚的难度。团队成员每天早上五点多起床,六点不到就乘车赶往江面,那时天还是一片漆黑。

  一整天他们都会在江面上四处搜索江豚,风浪大的时候,豚和浪很难辨别清楚,有时好不容易发现了两头,但是一不小心又会失去踪迹。说起这个,万安表示非常无奈,“在浩大的江面上,我们只能豚去哪、船去哪、人去哪。”

  按照惯例,捕到江豚后都要立即将它们运往西江,但这次却没有以前那么顺利。直到10月31日,他们才捕到另外两头豚。然而两头江豚被放入安庆西江围网后,其中一头由于不适应焦躁不安,来回游动、不停撞网。

  “怎么办!再这样下去,江豚很可能撞伤自己,一不小心还会堵住气孔导致死亡!”情急之下,工程中心成员赵凯和刘志刚毅然脱去外套,“扑通”一声跳进了水温不到十度的水中。他们合力抱住江豚并将它转移上岸,顾不上穿上同事送来的外套,接着给江豚按摩缓解它的情绪。待江豚稳定下来并被重新送入围网后,他们的手早已冻得通红,身子也因为寒冷而瑟瑟发抖。

  从1985年至今,与江豚已经打了30余年交道的于道平参加了捕豚工作一周后,因风雨捕捞中受凉,发了几天低烧,不得不住院治疗。虽然人在医院,但他的心却依旧牵挂在捕豚工作上,每天都会听同事汇报当天的工作并给他们提建议。住院吊水五六天后,实在放心不下,未办出院手续,他又重新参与了后续工作。

  家人和朋友们都劝于道平好好休息保重身体,但他总是顾不上。刚出院没几天的他再次上江,对长江安庆段展开了为期一周的江豚秋冬季科考。

于道平教授(右)在进行幼年江豚死因调查。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陈东 摄

  引人才 江豚护卫队逐渐壮大

  河道弯曲、渔业资源丰富的长江安庆段,一直是江豚的重要栖息地之一。但是在2006年以前,长江安庆段江豚保护工作与高密度的江豚分布现状极不相称,当地甚至没有开展江豚保护这一工作,更别提给江豚治疗康复的救护区和生存的迁地保护区。

  这一状况成为了当时致力于江豚保护的于道平团队的“心头大患”,如何才能改善也成为了他所面临的最大问题。

  于道平早年致力于白鱀豚的研究和保护。上个世纪由于对白鱀豚的保护资金和技术上的短缺,白鱀豚迁地保护工作一拖再拖,到真正下定决心去捕捞白鱀豚时,长江里的白鱀豚早已不见踪迹。“白鱀豚的功能性灭绝对于我们来说是很惨痛的教训,所以现在江豚的保护绝对不能重蹈白鱀豚的覆辙。”

  2006年,于道平调入安庆师范大学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向安庆渔政局建议在西江建设江豚迁地保护区,他还在各种学术会议上提出这一观点。2007年,在他的不断努力和呼吁下,经农业部批准,西江划定了约十亩水面用于建设救护中心水上平台。

  这十亩并没有“满足”于道平,他明白自己任重而道远。为了推动西江早日建成江豚迁地保护区,从2015年春开始,工程中心从其它横向项目结余经费中垫资为西江做本底调查,历时一年多,后来又与研究中心合作,才使得“建立长江迁地保护区”这一举措顺利得到农业部长江办批准。

  保护区建立了,人手又从哪里来?一直到2013年,安庆当地只有于道平一个人从事江豚研究。随着学校对江豚保护在环保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战略意义的认识,从2014年起,安庆师范大学陆续引进多名博士,很快组建起科研团队。

  安庆师范大学领导班子多次赴工程中心调研,并强调要继续加强资金投入和人才队伍建设,打造高水平河流生态学研究团队,以适应长江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需要。

  守承诺 十年努力终成“希望之地”

  如今,于道平所在的工程中心已经有了14名研究人员,并相继取得一些科研成果。2014年,在工程中心研究人员的集体努力下,西江迎来了它的第一批救护对象。

  2014年4月中旬,因水位上涨,长江池州段上的鹅毛洲被淹没,植被较茂密的鹅毛洲吸引来众多鱼类,也因此吸引了江豚来此觅食。后期因长江水位下降过快,未及时离开的五头江豚被困在了鹅毛洲上。

  渔民发现后通知了安庆渔政局,渔政局立即联系了安庆师范大学水生生物保护与水生态修复安徽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研究人员一起上洲救下五头江豚并送往西江进行救治。

  经过精心治疗,五头江豚恢复后被暂养在西江救护中心内。“自从这五头江豚来到西江后,学校就安排了专人看护他们。”参与救护的张晓可介绍。在五头江豚入住的两年里,工程中心的专家们对江豚的体重、血常规、病原菌等方面进行了两次全面体检,还特地从海军安庆医院借来B超检测仪,以确定母豚是否孕育了新生命。

  “这五头江豚来到西江后每天的胃口可好了,一天大概能吃八斤鱼。一年下来,它们的平均体重都涨了10斤!”一说到在西江生活的江豚,张晓可就很是自豪。而更让他自豪的是,2015年暂养在西江救护中心的江豚顺利繁殖了一头小江豚。

  从2007年只有十亩水面的救护中心到2016年整个西江江豚迁地保护区,从没有一头江豚到如今的15头江豚,西江近十年的巨大发展离不开于道平团队的大力推动。

  谈及未来,于道平说,他和团队还会进一步测算西江可容纳江豚的数量,努力推动西江发展。他希望西江能逐步升级为省级乃至国家级的保护区。“只要有人在,我们就能把西江打造成江豚的‘希望之地’,这是我们的承诺。”

责任编辑:王龙龙
返回首页>>
热图

排行

热搜

排行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人才招聘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Youth.cn. 请发送qnb至10658000 订阅手机青年报

共青团中央主办 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承办 版权所有:中国青年网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备11020872号-17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246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