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娱乐|时尚|财经|军事|体育|创业就业|高校|旅游|发现|视频|游戏|汽车|青春励志
周开达铜像在川农大落成 所研制杂交水稻至今仍普遍种植

发稿时间:2016-10-10 09:14: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
图为周开达院士铜像。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张喆 摄

  中国青年网成都10月10日电(通讯员 张喆 刘廷勇)“正是在这场与水稻育种研究的‘恋爱’里,周院士奉献了自己所有的爱。”10月5日到10月7日是四川农业大学举办110周年校庆的日子,6日上午,著名水稻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开达的铜像在四川农业大学成都校区落成。
  据悉,铜像为头像,高90cm,综合参考了周开达院士工作照和部分合影照,样稿反复修改了十几遍后制作而成。

  四川农业大学党委书记邓良基在揭幕仪式上说,周开达院士是四川农业大学学术星河上最璀璨的明星,敬立周院士铜像,就是要彰其德行,垂范千秋,后辈要吸收和释放周开达院士“热爱科学”的激情能量。

  周开达院士学生代表、四川农大水稻研究所所长李平在发言中表示,要发扬周院士勇于创新的精神,记住先辈的初心,传承好、发展好先辈开创的事业,永远前行,谱写新的华章。

  “看到铜像,又想起了以前周老师和我们一起下地,一起搞科研的情景。我们没有那些先进的仪器,很多东西都是老师手把手教我们操作,虽然特别艰苦,但回想起来那段时光真的特别充实。”周开达院士学生、四川农大农学系62级校友邱尧正回忆着老师,止不住流泪。

揭幕仪式。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张喆 摄

  据介绍,周开达院士,1933年4月出生于重庆江津,2013年7月20日11时27分,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享年81岁。1956年,考上四川大学农学院(现四川农业大学),成为著名水稻专家杨开渠教授的得意门生。毕业后留校,先后担任水稻研究室副主任、主任,水稻研究所所长。1999年11月,周开达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也是四川第一个农业院士。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四川省科技进步特等奖、四川省科技杰出贡献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重要奖项以及四川省劳动模范、四川十大英才、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周开达潜心杂交水稻遗传育种理论与技术应用等方面的研究,首创了籼亚种内品种间杂交培育雄性不育系方法,培育出冈型、D型系列不育系及系列杂交稻,提出了“亚种间重穗型杂交稻超高产育种思路”及“重穗稀植栽培技术”,创造了“光敏不育系生态育种方法和技术”,解决了四川及长江中上游地区两系杂交稻育种的难题,并发掘与创建出具有固定杂种优势特性和具有早代稳定特性的特异种质,为探索杂种优势利用新途径奠定了基础。

  周开达研制的冈型、D型杂交稻和袁隆平研制的籼型杂交水稻,成为当时全中国种植面积最广的水稻品种。即使现在,冈型、D型杂交稻在长江中上游及云、贵、川等地仍广泛种植,约占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的三分之一。

  1990年,为了找到适合水稻生长的环境,58岁的周开达带领研究所的老师们“背井离乡”,从环境相对优越、条件相对成熟的雅安,来到温江,在相对艰苦的地方重新创业。邓良基介绍说,“他态度坚决,总是义无反顾地冲在科研的最前沿,从不会在艰苦的环境和条件面前退却;要感恩和铭记周开达院士教书育人的真切情怀。周院士主持水稻育种科研时,抱定培育英才的坚定信念,殚精竭虑,育人不倦。”

揭幕仪式现场的嘉宾和师生。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张喆 摄

  此外,作为师长,周开达严谨治学,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先后培养博士19名、硕士数十名。他的学生中大都已成长起来,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成为中国水稻界的骨干力量。由他培养出的硕士、博士和博士后已在我国杂交水稻研究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他创办的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已成为我国杂交水稻高级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为我国水稻高级人才培养和水稻生产做出了重要贡献。

  邓良基评价说,正是在这场与水稻育种研究的“恋爱”里,周院士奉献了自己所有的爱,在杂交水稻育种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功绩卓著,他育成的杂交水稻品种为西南乃至中国农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要传承和弘扬周开达院士“艰苦奋斗”的精神品格。

  6日上午,四川农业大学校长郑有良,四川农业大学荣廷昭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万建民院士,沈阳农业大学陈温福院士,四川农业大学相关领导及周开达院士亲属、师生代表,也参加了揭幕仪式。

责任编辑:王龙龙
返回首页>>
热图

排行

热搜

排行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人才招聘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Youth.cn. 请发送qnb至10658000 订阅手机青年报

共青团中央主办 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承办 版权所有:中国青年网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备11020872号-17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246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