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鸣山歌协会成员在唱山歌。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宋绍清 供图
学唱山歌:复杂讲究并不容易
“传说古壮人是以山歌来跟先祖布洛陀对话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凡有壮族人聚居的地方就有山歌,田间地头、晚间劳作之余以及红白喜事上,总能听到悠扬的山歌,各种大小节日,更是少不了山歌助兴。”
从曾祥彬的介绍中,实践团成员了解到,不同地方壮族原生态山歌曲调也不一样,如一个区不同县就有不同山歌曲调,有高昂的嘹歌,有婉转动听的那坡山歌、马山的三声部山歌、大新的高腔山歌等,多以对唱为主。
而武鸣山歌的唱法也颇为讲究,除了对字斟酌推敲、对句押韵要求,对曲调唱法也很讲究,真正学习山歌理解并品味并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学会的。因此,一些年轻人觉得山歌难学,不愿意去学习。
山歌传承:艰辛,但从未想过放弃
据山歌协会的统计,目前会唱山歌或学唱山歌的人都是四五十岁以上的人,且大多数为已退休的兴趣爱好者,当地多数年轻人外出打工,山歌传承的断层现象让协会成员们很担忧。很多传承的举措想做却力不从心,除资金问题,会员们年龄过大行动不便也是重要原因。
“几乎每一个武鸣人都能唱上几句,但是现在的年轻人还没有认识到壮歌传承的重要性,一些歌圩、节庆里,唱山歌的主力是中老年人,这不利于壮乡山歌的普及和发展。”曾祥彬说。
老一辈的传承人们对将自己所学到的传承给下一辈方面显得很吃力。不仅仅是因为时代在改变,如今的环境让传统文化发展举步维艰,“现在年轻人很少唱山歌,也不喜欢唱,唱山歌让他们感觉自己很土。”一位协会成员坦言,山歌后继乏人,正面临失传的危险。
为此,除了编唱山歌,如今协会也开始教授唱山歌。遇到来观看演出的小学生,他们会主动教授孩子们学山歌、唱山歌。“传唱是最好的保护!”曾祥彬说,只要年轻一代学会了,唱起来了,壮族山歌自然会代代传承下去。
团队成员张冰雪感慨说:“有些文化是口口相传的,比物质更能震撼人心,也许正是带着这样的信仰和认知,才使得山歌协会的成员们坚持唱山歌,力所能及地为山歌搭建一个传承的舞台。”
与协会的老人们交流过程中,他们句句离不开山歌,滔滔不绝时还亮出几嗓子,嘹亮、欢快、悠扬,飘向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