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川村是福建省莆田市唯一同时拥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 两块金字招牌的乡村。2000年修建的济川小学三层教学楼,如今一楼改成了村卫生所,二楼左边第一间教室还在使用,其他教室堆放杂物或作为教师宿舍、厨房。陈强/摄
济川小学唯一的学生在教室里学习。罗丽娜/摄
新年第一天,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慕名前往福建省莆田市济川村,这里有宋代天堂宫、宋代古桥、宋代古井、千年古树、云山书院、郑氏书堂遗址等众多人文和自然景观,当地人说这是一个“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汉代古村落”。
在位于村口的济川小学三层教学楼,教室里只有一张堆满课本和作业的书桌。
今年51岁的温先凤长期在这所小学任教。他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1998年9月,他刚到济川小学任教时,有23名老师和500多名学生,“每个年级都有两个班,还办有幼儿园”。现在,全校只剩下一名六年级的学生,两名教师、一名保安和一个即将退休的炊事员。
与温先凤搭档的57岁教师林国珍是这所学校的负责人。他说,2006年全校还有200多名学生,从2009年开始学生人数骤降到两位数,2016年变为个位数,2017年只剩下两名幼儿园学生。2018年从城里转学回来一名五年级学生,加上两名幼儿园孩子,全校是3名学生。2019年,两名幼儿园孩子被家长带到城里读小学,学校就剩下一名六年级学生。
该校唯一的学生是一名12岁的女生。据她母亲介绍,女生刚上学时在济川小学就读,后来考虑到同学太少,四年级时就转到仙游县城关的一所小学寄读,由奶奶在当地租房子陪伴。“一年下来,多花费了上万元,家里经济受不了,而且老人家在县城也管不好孩子,所以五年级又转回村里来读书”。
记者问这名女生小学毕业后准备去哪里读书,她低头盯着手机边玩游戏边摇头却不作声,她母亲接过话茬说:“乡里有初中,但学生很少,最好能到县城的中学去读。”
温先凤分析,导致济川小学学生大幅减少的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农村出生率下降,生源越来越少;二是城镇化步伐加快,青壮年纷纷带着孩子到城里谋生、买房定居。济川村户籍人口3000多人,学龄儿童150多人,但常住在村里的大约600人,多为老人和妇女;三是随着学生数的减少,一些家长认为村小教学质量不高,就随大流把孩子转学到外地就读。
尽管只有一名学生,但两位老师还是尽心尽职,认真完成教学任务。每天六节课,上午下午各三节,除了轮流上语文、数学课,还开设了科学、思想品德、地方教材三门科目。
“音乐课,我们两位老师都不懂得唱歌就没法上;体育课,就到操场上活动活动;英语课,上个学期乡中心校每周派英语老师乘车10公里过来上两节,这个学期英语老师调走就没上了。”温先凤介绍说,自己教的这名学生成绩还不错,上个学期末统考,她在全乡3所小学6个五年级学生中考了第一名。
济川小学曾经的辉煌,令当地人引以为豪。据济川村官方微信公众号“人文济川”的一篇文章介绍,“高考制度恢复以来,济川村清华‘三连冠’、父子‘双清华’、‘父清华、子北大’、‘兄清华、弟北大’等高考奇观不断涌现。据不完全统计,有12人考上清华、北大,本科、大中专院校毕业生有800多人,16人获博士学位,52人获硕士学位,高级专业职称和处级以上干部近百人。”
潜心挖掘研究村史的古稀老人林光华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济川村的耕读文化有上千年的历史,村里的郑氏书堂遗址和唐代云山书院是最好的见证。新中国成立伊始,济川村就开设了完全小学,“我的父亲和弟弟先后在这里当过校长,培养了不少人才。上世纪80年代,我们村连续3年都有人考上清华大学,仙游县一中很喜欢招收济川小学的毕业生。”林光华说,现在学校只剩下一名六年级学生,再过半年毕业后,如果没有新的学生,这所有着70年历史的学校就可能停办。“我们正在努力争取把学校保留下来,以保存历史文化底蕴”。
清华大学材料学院研究生林逵2001年至2007年就在离家不足百米的济川小学读书。“当时学校每个年级都有两个班,每个班有50多个学生。”林逵说,现在农村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城里相比差很多,许多家长为了追求优质教育资源就到城里买房。面对农村学校没落的状况,他感叹道:“很可惜,但也没办法,只能顺其自然了。”
济川村一位80后村干部在和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聊天时表达了矛盾的心理:如今学校面临停办,我们打心里过意不去。但是如果就这么继续拖下去,一个学生配备4个教职员工,显然是一种资源浪费,而且学生受到的教育也不完整,有些科目没法上,到了中学以后跟不上怎么办?他认为,当下最重要的是通过发展旅游业来实现乡村振兴,“只有村民在村里有事干,才会把孩子带回来,到时候学校有了学生,自然就会有生气!”
莆田市仙游县教育局初幼教股股长柯向东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考虑到济川村作为历史文化名村的特殊性,济川小学还没有被纳入撤并计划。如果将来该校没有学生,学校仍将保留,校舍委托村委会管理,教师则调整到本学区的其他学校。只要有新生或学生回流,学校还可以复办。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国家高度重视乡村学校建设:2012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去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指导意见》。在他看来,国家既给乡村孩子进城读书的选择(办好城镇寄宿制学校),又给留在乡村的孩子创造好的求学环境(办好乡村小规模学校),这是正确的发展乡村教育的思路,如此才能构建良好的乡村教育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