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12月3日电(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樊未晨)“目前北京市已经陆续设立了四个市级学工学农基地,开发200多门课程,就是要让学生进行‘真实劳动’。”北京市教委副巡视员冯洪荣说。今天,北京市中小学劳动教育大会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召开,多位专家和一线教师对劳动教育实施中的实践经验和重点问题进行了交流研讨。
据了解,为了能让学生进行“真实劳动”,北京市自2015年起便先后启动了市级的学农学工项目,让学生体验一周的学农学工生活,除此之外,在北京市级社会大课堂中涉及劳动教育内容的资源单位还有120余家,这些都为北京市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另外,为了保证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通用信息技术的课时,北京市在中小学劳动技术课程中,鼓励各区采用“3+6”专题教学方式。北京市教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个模式在初中阶段的必学内容包括“木工”“金工”“电子”三个专题;辅学内容包括“种植”“数码摄影”“陶工”“烹饪”“服装”“机器人”六个专题。小学阶段的必学内容则包含“纸工”“手工缝纫与绣制”“泥工”“种植与养殖”“绒线编织与钩织”“手工编制”“金工”“木工”八个专题;辅学内容包含“小动物养殖”“刺绣”“植物编制”“食品加工与制作”。
据悉,在今天的论坛上,教育部教材局巡视员申继亮、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檀传宝等分别做了主旨发言,论坛同时设有四个分论坛。(教育科学部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