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六院王玉凤: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需医—校—家合力关注

发稿时间:2019-11-21 16:30:07 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孙庆玲)中小学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家长、学校和社会关注的焦点。11月20日,在第五届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育人·心理健康”论坛上,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教授王玉凤透露的一组数据更加证明,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急需更多科学化的理解和关怀。

  “前些年,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约有1/5的儿童和青少年存在心理行为问题,只有1/5的患者得到了适宜的治疗。我们也曾对某一线城市的6183位中小学生进行初步的研究,他们的心理障碍患病率是15.43%,其中城区、郊区的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分别是17.8%、12.9%。”王玉凤介绍,这与发达国家的心理障碍患病率基本持平。

  早在30多年前,即上世纪80年代初时,王玉凤也曾在这个一线城市做过类似的抽样调查,当时的调查结果显示,存在心理行为问题的儿童约占8.3%。“目前这个数据增长比较快,尤其是焦虑、抑郁行为。”王玉凤说,“过去确实也有一些孩子出现一些自伤行为,现在没有做详细的数字分析,但是感觉小孩子说出来‘我不想活了’这种情况比过去要多。这也让家长和学校都很紧张,因为你不知道这其中有几分是他的真实想法,有几分是他顺口说的,这需要很好地去鉴别。”

  要做好这方面的工作,王玉凤认为,这需要医疗、学校和家庭相结合。一方面,学校和家庭往往是最早发现、鉴别孩子心理行为问题的环境和地方,对于孩子心理问题的很多外化行为,老师和家长都可以从日常中看到蛛丝马迹;但另一方面,对于孩子的很多内在行为,家长或老师并不能理解,“甚至有的孩子都出现幻觉、幻听了,家长仍在觉得孩子是在撒谎。这就需要专业化的人员介入”。

  王玉凤建议,医院等部门要进行分级诊断治疗,同时要加强对家长、老师关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相关方面的科普,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鉴别孩子的情绪及心理问题,并且要进一步扩大心理健康专业化人员的队伍建设,“现在这么多的儿童青少年出现情绪行为问题,我们的专业队伍还是不够的,在医学培养上需要加强”。

  尤其对于家长,王玉凤认为,“做一个合格的父母,不弱于他做某些方面的专家”。在她看来,父母基因与环境的交互是很多孩子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因素,比如备孕期的应激事件、环境等很多因素都会影响孩子以后的健康成长;再如,“追踪一些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会发现一些生活事件,比如谁打了他一顿、谁把他关小黑屋等行为,对孩子造成的心理阴影很长时间消不掉”。

  因此,王玉凤告诉记者,她不太主张家长对孩子进行过度惩罚,更建议家长与孩子进行平等、友好的沟通,采用一些行为矫正的方法,这些方法的原则就是把孩子好的行为进行强化,即对孩子做得好的地方可以“做红账”,对不好的行为可以惩罚。

  “但这种惩罚不是打骂,打骂对孩子的矫正效果并不能持久,反而会影响亲子关系。惩罚可以是告诉他错在了哪里,然后按照‘一岁一分钟’的方法让他面壁罚站,比如5岁的孩子可以罚站5分钟,无限制的罚站是没有意义的,他站着站着可能就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干什么了。”王玉凤说。

责任编辑:工蚁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