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将课堂搬到农场,学生自己种水稻、做豆花、榨菜籽油

发稿时间:2019-10-31 08:28: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北京10月31日电(记者 李华锡 实习生 张宇)10月28日一早,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的30余名同学便来到了校园农场经济作物种植园集合,在农耕协会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开始了黄豆收割工作。

  “犁田”“耙田”“打豆花”“榨菜籽油”……这些平日里陌生的词语,对于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的同学们来说可并不陌生,操作起来更是得心应手。该校自2015年提出学生劳动教育至今,田野和作坊中总能看到他们做豆花、榨菜籽油、种水稻等劳作的身影。

  

图为同学们在收割农作物。受访者供图

  一位同学一边割着黄豆一边表示这是在为下个月举办的丰收畅享会做准备,“今年是校园农场尝试着播种黄豆的第一年,我们都十分期待收获自己耕种的成果能得到肯定,与同学们一起烹饪、品尝耕种和丰收的果实。”

  据悉,该校通过创建农耕协会学生社团,采用“既定劳动实践+自选劳动工作+每个月大型耕读文化活动”的形式,通过学校的两个果园、水稻田、经济作物种植园等近10亩耕种场地,由各二级院系成立劳动工作队,农耕协会负责协调统筹,引导全校师生开展农耕劳作。

  

图为同学们在用石磨研制农作物。受访者供图

  “像这样的劳作,学校每个工作日都有安排,一个月会有不下20次。”谈及课堂由书本到农场实践,学生发展导师杨成说,自己工作六年来,这样的方式早已经成了习惯。

  杨成告诉中国青年网记者,相比老师们的“习惯”,“新鲜”可能是同学们最深的感受。走进远景农场劳动实践基地经济作物种植园,这里最热闹的时候就是“五一”劳动节。张彪同学回忆说:“我现在还记得很清楚,油菜成熟之际,同学纷纷来到农场,卷起裤管,拿起镰刀,收割起成熟的油菜来”,尽管土地里满是泥泞和草灰,但是丝毫不影响大家收割油菜的开心与欣喜,劳动实践的参与感和体验感非常强烈。

  

图为同学们在种植水稻。受访者供图

  据了解,该校于2016年起开始种植油菜,农场工作人员培育后由同学们统一收割、晾晒、拍打、筛选,然后压榨成菜籽油,最后进行包装。而这些纯天然的农作物,往往被校内师生一抢而空。而销售所得资金又用作农场下一季度种苗的费用。

  记者了解到,除了日常的实践活动外,该校也通过开展丰富的专题活动带领学生走近农耕生活。截至2019年10月,协会分别组织学生进行了农耕文化展览馆参观、植物辨识大赛、春耕播种、“打糍粑、包粽子”走近民俗等数十项系列活动,上万余人次参与,取得较好效果。

  

图为该校举办的丰收畅享会。受访者供图

  值得一提的是,展览馆所展出的100件农耕传统农具,全部由学生在重庆市合川区乡村里通过志愿劳动置换而来。展览馆也与每周一、三、五中午以课程化形式运作,目前已接纳和安排近10000人次参观和学习。

  杨成说,劳动不是目的,他希望学生能懂得劳动与收获最本真的联系,不去劳动,不去付出,是不可能收获的。大学生应该杜绝坐享其成、好逸恶劳的思想,“同时在劳动实践的过程中,去了解和发现土地孕育生命、人类创造更高品质生活的价值。”

责任编辑:崔宁宁
返回首页>>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