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高: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他奉献的身影。视频剪辑:綦智鹏
在四川脱贫攻坚的战场上,有一个人叫梁高。
他有三个家:一个是居住的家,也是住的最少的家,在绵阳;一个是村里的家,在每一个他帮扶的贫困村;还有一个是流动的家,是每年三百多天往返穿梭于各贫困村镇的越野车,随时都备有帐篷、干粮和水。
他始终为了两群人:一个是被贫困限制人生发展的青少年,把助学当做“第二事业”帮助了6000余名贫困生;一个是凉山彝族自治州的贫困农牧民,他调研132个乡镇,进村走访245户,因地制宜带领牧民走出了扎实有效的脱贫路。
2018年,梁高被四川省授予扶贫先进个人。细数24年光阴,他的每一日都在扶贫路上“拔穷根儿”。
四川省授予梁高“扶贫先进个人”称号。本人供图
“不是谁的孩子,而是我们中国人的孩子”
梁高出生在四川绵阳游仙区一个农村家庭,初中毕业后,他先后做过建筑搬运工、小商贩、掏粪工人,经过10多年的打拼,1995年,他创办了“高展集团企业”,成为远近闻名的企业家。
梁高的公益事业也要从这开始讲起。
1995年8月,梁高在火锅店吃饭,偶遇了因家境贫寒辍学打工的学生,询问详细情况后,他心生怜悯,当即就给了这个小伙子4000元,解决他的困难,并叮嘱他,以后遇到困难可以帮助到底。
这是梁高第一次扶贫助学。从这以后,帮助贫困学子读书圆梦就成为梁高的“第二事业”。24年来,他的脚步踏遍全国各地,行程百万里,奔走在捐资助学、扶贫济困、扶持贫困有志青年创业的公益路上。
西南科技大学教授代群威,在读大学的时候卖伞支撑学业,梁高偶然路过得知他的情况,梁高拍拍代群威的肩膀,说:“不用卖伞了,回去好好学习吧!”从此之后,梁高每年都会为代群威出学费,资助他顺利考上研究生、到美国留学、留校任教……直至学业完成,梁高一直都帮助着这个戴眼镜卖伞的男孩。
家徒四壁的“80后”小伙王海东,因为梁高的支持和帮助,改写了自己一生的命运。
王海东小学毕业后来到离家40多公里的绵阳学习木雕手艺,学成归来后想创业又烦恼没有资金,除了一身手艺外两手空空,怎么办呢?梁高了解到王海东的创业想法后,借了无息创业资金给他,还利用自己的资源为王海东招商引资。
梁高在学校开展公益活动。本人供图
精湛的手艺有了市场,客户迅速累积,王海东的创业公司迅速发展。现在的他已成为著名的木雕人。在梁高的影响下,王海东还发挥手艺人优势,来参与社会服务和公益事业。
王永胜是北川县桂溪乡人,他从小患小儿麻痹症留下残疾,工作生活诸多不便,梁高知道此事后,鼓励和资助王永胜种植特色中药材金银花。
几年来,王永胜不仅自己种植金银花发展起来了,还带动800多户乡亲们共同种植金银花,目前规模已达3000多亩,每年每亩收入1万多元。在梁高的帮助和支持下,王永胜还创立了专业合作社,逐渐走上正轨。
早在2004年,梁高成立了“栋梁工程梁高助学基金”。目前,他已在全国资助了来自24个民族的6000多名学生,资助并指导创业的青年2000人。
时间长了,有些不了解梁高的人说风凉话,“梁老板做公益肯捐钱,是因为赚钱轻松。”的确,做公益要花钱是不假,但是梁高创业艰辛,赚钱也不轻松。
2003年6月,公司资金周转紧张,又到了孩子们该交学费的时间,梁高二话不说把自己车低价卖了,车款全部为贫困生交了学费。2005年,他将企业转让,用这笔钱资助800名困境学子走进了憧憬已久的大学校园。
曾有人问他,“为什么要帮助这么多别人家的孩子?”梁高这样说:“这些孩子,不是你家孩子或我家孩子,不是谁的孩子,都是我们中国人的孩子!”
梁高为贫困家庭送去慰问品。本人供图
“羊多了、猪肥了、牛壮了,勤劳致富的底气更足了”
2005年,卖掉企业的梁高被任命为绵阳市扶贫开发协会理事长。同年,他光荣入党。
近年来,梁高积极响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号召,为实扶贫攻坚的目标,他多次深入四川凉山最贫困、最边远的乡村开展调查研究,走遍全州甘洛、盐源、昭觉、美姑、金阳等深度贫困县。
一年有一大半的时间,他都在山里入户走访调查,有的地方不通公路,他就背着干粮和水,走上几个小时山路到受助者家里。
2016年8月,梁高得知普格县辉隆乡党委为老百姓脱贫致富四处寻找资金和产业发展路子,组织带领技术人员数次来到当地考察调研。经过多次调研和磋商,梁高决定向该乡洛莫村提供为期两年的无息产业发展金,其中村集体经济20万元、3个组每个组集体经济10万元、44户贫困与非贫困户每户5万元,并捐赠20万元用于村民精神文化建设和产业技能培训教育,举办农民夜校,积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爱国主义教育。
梁高和村民们。本人供图
自洛莫村实行了梁高的方案后,村民们因地制宜,根据实际的条件环境养殖羊、猪等家禽或种植珍贵药材,村里一时掀起了创业的热潮。在彝族群众的勤劳努力下,凉山州的这个小村庄人均收入大幅上涨,2018年人均收入达到了4100元。
由“旧穷差”走向“新富好”的脱贫致富路,洛莫村从此“不落寞”。
“现在村里羊多了,猪肥了,牛壮了,大家勤劳致富的底气也更足了,谢谢你们。”这是莫洛村村两委会代表全村贫困户写给梁高的信中的一段话,44户困难群众还在质朴的感谢信上签名和按上了感恩的红手印。
而梁高在洛莫村留下的创业基金,循环使用,2年后又转借给其他贫困村用于创业,形成“接力棒”,用于实现产业扶贫。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大凉山彝区腹地视察,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对凉山寄予厚望”,为推进凉山脱贫奔康指明了前进方向。
“随着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日期的临近,我看到洛莫村的致富,很是欣慰,但凉山是深度贫困地区,贫困面大人多程度深,还有很多十分贫困的彝族同胞需要得到社会的扶持。”梁高说,扶贫路上,一个家庭、一个人都不能少。
梁高指导村民开展产业扶贫。本人供图
想贫困户之所想,办贫困户之所需。在有了脱贫样本和实践经验后,梁高认为,传统的“输血式”扶贫只能“救急”不能“救穷”,必须转入“造血式”扶贫的良性轨道,贫困群众才有致富希望。
为此,他逐步摸索出“村为单元、产业帮扶、连片开发、整体推进”的扶贫模式。
今年8月,梁高在凉山州美姑县侯古莫乡石普村进行脱贫帮扶工作。在了解该村的产业发展现状后,他耐心地提出了一些适合该村脱贫致富的建议,指导村干部和村民可以发展养蜂产业,种植中药材作物,用科学的方法提高当地农作物产量,想尽办法创收,增加家庭收入。他捐给村里12万元资金,用于购买种猪,并发放给村民小组投票选出来的贫困农户,每户两头。待种猪生下小猪后,每户交回两头种猪并发放给下一批贫困农户。这样既实现了产业扶贫资金的周转使用、滚动发展,又避免了拿宝贵的产业扶贫资金“撒毛毛盐”。
2015年至今,他走遍四川21个市(州),部分市(县)区,考察调研了132个乡镇,进村入户,走访贫困村、贫困户和贫困群众245户,接待培训座谈等创业者合作社、农业企业2万多人次、行程26万多公里。他也从一个皮肤白皙的汉族老大哥成为了彝族人民心中最亲的“汉呷阿普”。(中国青年网记者 刘尚君 实习生 樊思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