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夸夸中找到笑对人生的勇气

发稿时间:2019-03-22 08:46: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 中国青年网

  最近,一种名为“夸夸群”的社交聊天群组从高校兴起,随后扩展到年轻职场人群。在夸夸群里,成员不管说什么话都会受到夸赞。比如,发一句“没心思看书”,就会有人回复:“那是因为你的知识水平高于书本,逆浓度,知识无法自由扩散。”但是,作为网络流行文化,夸夸群难免“短命”,一些群在热闹了一阵子以后很快归于冷寂。

  互夸是一门技术,赞赏需要能力。在夸夸群里,用陈词滥调赞扬人并不高明。只有语言别致、创意新颖,才称得上一个合格的夸夸选手。例如,夸人长得好看,不能只用“帅”“美”这样的常用形容词,而要说“出门要像明星一样保护自己”。从某种意义上看,夸夸群像是群成员共同参与的行为艺术,它深挖了汉语文化的潜力,又深得网络表达的精髓。

  有人联想到社会上庸俗的溜须拍马,认为夸夸群并不是一股好风气。然而,正因为以夸人为专职,字里行间都以看上去“用力过猛”的表达方式夸赞,反倒与“拍马屁”之间划清了一道泾渭分明的界线——清是清,浊是浊,一目了然。更何况,夸夸群成员都是年龄相似、地位平等的年轻人,不存在彼此阿谀奉承的需求。所以,与其说夸夸群是“马屁群”,不如说它是对社会不正之风的对照和警醒。

  夸夸群之所以走红,在于它满足了人们内心深处被肯定的需求。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工作和学习压力大,人们顶着焦虑和重担奋力前行,却越来越少地获得真诚的肯定。疲惫的生活需要奖赏,而不只是冷冰冰的绩效奖励。自我实现与自我激励,离不开一句朴实的点赞。夸夸群的横空出世,不仅让受夸者得到言语上的满足感,还填补了琐碎生活造成的心灵空缺。

  当然,任何头脑清醒的人都知道夸夸群里的好听话不算数,再高明的赞美,也终究是无厘头的娱乐。穷尽各种词藻,无非就是卖弄,受夸者飘飘然一阵后,一句来自上司的指令很快把思绪拉回现实。归根结底,远在网络那端的夸赞,很难转化为现实的动力。这大概也是夸夸群这样的大众行为艺术火了几天以后,大家渐渐感到厌倦的原因。

  网络现象可以风靡一时,但解决社会问题不能浅尝辄止。激励文化欠缺,是夸夸群对现实一针见血的观照。

  近几年,“低欲望社会”的概念从海外传入中国社会。在日本学者大前研一的同题著作中,分析了低欲望社会的各种面向,包括欲望低迷、人力不足、“草食化”等。日本社会经济的教训,对发展中的中国社会而言是有益的经验和警示。无论如何,只有年轻人充满活力和希望,社会发展才能稳步向前,在一个缺乏欲望的社会,看不到明日的曙光。

  低欲望,并不是在物质生活上毫无追求。恰恰相反,在基本物质需求得到充分满足的情况下,丧失进一步自我实现的勇气,才是最令人担忧的。在都市生活中,年轻人都很拼,都乐意用奋斗书写不平凡的青春。然而,奋斗的目标不仅是物质层面的美好生活,更在于精神层面的满足和回报。特别是在物质刺激已经很难让人产生新鲜感的时候,精神激励更显弥足珍贵。

  前些年,彩虹合唱团一首《感觉身体被掏空》,在让人会心一笑的同时,道出了都市青年的心声。最近,90后开始养生又登上网络热搜,重负之下的精神疲惫感令人堪忧。在网上寻求夸赞,只因为现实社交中缺少喘口气、听一声赞美的氛围。

  “考研失败,在迷茫中找工作,求表扬”“一个月没洗澡了”“被发了好人卡,一个人在办公室里哭”……在夸夸群里,一些负面情绪得到群友的纾解,好像成了抱团取暖的小圈子。在这里,困扰都市青年的住房、婚恋、职业发展等烦恼,因为“同病相怜”,仿佛烟消云散。至少,它给人们带来了共同化解压力的契机。

  不管怎样,现实问题不能总在网络上寻找答案。夸夸群热闹一阵子以后,迟早会变得冷清,甚至转移为其他形式的网络亚文化,这是互联网传播的必然规律。不过,现实中不能少了“夸夸”。对年轻人来说,负重前行时一句加油鼓劲儿,一句洋溢真挚笑容的赞扬,比雨过天晴的彩虹更美,为前往远方的未知征程增添信心。

  王钟的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崔宁宁
返回首页>>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人才招聘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Youth.cn. 请发送qnb至10658000 订阅手机青年报

共青团中央主办 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承办 版权所有:中国青年网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备11020872号-17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246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