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2月25日电(陈梦谣)中小学生如何看待网络和网络游戏?他们的游戏行为是怎样的?哪些因素又会对他们接触网络游戏有重要影响?经过数月的调查研究,22日,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了《中小学生网络游戏的认知、态度、行为研究报告》。研究表明,超七成中小学生喜欢网络游戏,普遍对网络持正面认知,并随年级增高更积极。
据悉,本次“中小学生及其家长网络游戏认知与态度研究”主要采用实证法,根据经济与人口因素,结合经济区划与行政区划,在全国抽取了北京、广州、合肥、成都、宝鸡、辽阳 6 个城市,在每个城市不同的区县选取城区学校 3 所,农村学校 3 所,通过目的抽样与随机抽样,对中小学生及其家长进行一对一问卷调查。
调查发现,超过半数中小学生喜欢网络游戏。中小学生喜爱的网络游戏呈多样化特征,最受青睐的三大类型是竞技类、赛车类、模拟现实类。另外,仅有三成多(33.3%)中小学生喜欢教育型游戏,在所有类型游戏中比例相对较低。多数学生从小学中高年级开始接触游戏,近两成学生在小学低年级就开始接触游戏,同时,多数学生都能客观看待游戏利弊。
在传统的大众认知中,社交平台、新闻客户端和广告可能是中小学生了解网络游戏的重要渠道。但在本次调查中发现,同龄人才是中小学生获悉网络游戏相关信息的最重要渠道。超过八成(83.8%)中小学生通过同学或朋友了解到网络游戏信息,在各渠道中占绝对优势。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游戏是未成年人的社交方式。网络游戏往往是青少年进行同辈交往的谈资,中小学生有时是在与同学或朋友谈论游戏中获得认同感与归属感的,有的中小学生甚至为了得到同伴认同而去玩网络游戏。
通过调查发现,规定孩子玩网络游戏的时间是父母最普遍采取的监管措施,父母对孩子玩游戏的主要管理措施以限制、监督为主,而且重点是限制时间和花费。在开明的家庭里,父母往往采取设定规则的方式,如规定游戏时间、监督玩游戏时间、规定某些类型游戏不许玩等,孩子也有较好的学习成绩;反之,在严苛的家庭中,父母容易采取“严防”的措施,孩子成绩也相对较差。
图为父母对孩子玩网络游戏采取的管教措施(%)
67.9%的父母从不给孩子推荐网络游戏,20.0%的父母很少给孩子推荐网络游戏,而经常给孩子推荐网络游戏的父母仅占0.9%。父母不给孩子推荐网络游戏,同时,孩子也不希望父母推荐游戏,因为并非他们兴趣所在。调查发现,51.6%的学生不太希望或根本不希望父母推荐网络游戏,而且明确表示不喜欢教育类游戏,这也表明了他们的态度,说明他们不喜欢“被教育”,更不喜欢被生硬地强行教育。
学生与家长谈论网络游戏的状况既可以反映出父母对孩子娱乐行为的关注度,也可以反映出孩子与父母的亲近度。本次调查发现,近半数中小学生(46.5%)更乐于主动与父母谈论网络游戏,而主动与孩子谈论网络游戏的家长比例仅为32.4%。另外,能告诉孩子网络游戏信息、一起与孩子玩网络游戏的比例仅为 15.6%和 13.8%,均只有一成多。可见,父母对孩子的规定、监督、限制远远高于对孩子的支持。
除此之外,通过分析发现,不同家庭教养类型的孩子游戏表现不同。民主型家庭的孩子更能认识到网络游戏的负面影响,而忽视型、专制型家庭的孩子更热衷玩网络游戏,游戏时间更长,更易沉迷且花费更多。
图为亲子关系不同的家庭正常使用网络中小学生的比例
亲子关系越不好,孩子越喜欢网络游戏,相反,亲子关系越好,孩子玩游戏频率越低。“网络游戏屡禁不止,家长、老师各种斗法,我们成年人不希望孩子玩网络游戏,但网络游戏是孩子的乐趣所在,如果非要遏制孩子接触网络游戏,可能会带来两代人之间的冲突。”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孙宏艳说。她建议,面对网络游戏,家长应该尊重儿童的娱乐权力,去功利化地看待网络和网络游戏,构建积极的朋辈关系,帮助孩子提升自我价值感,把网络游戏作为亲子沟通的重要话题和亲子共娱的重要活动,构建和谐民主的亲子关系。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孙云晓表示,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网络游戏,而在于亲子关系和生活,亲子关系才是最核心所在,如果亲子关系有问题、生活不正常,孩子就容易依赖网络。他建议,父母从根本上解决青少年网络沉迷,就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给孩子丰富多彩的生活。同时,家长还要注重改变自己,只有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孩子,因此,改变孩子要从父母做起。孙云晓说,在某种程度上来讲,如今孩子的学业压力大、运动量较少也是沉迷网络游戏的原因。他强调,青少年不能缺乏运动,运动是青少年社会化的有效途径,孩子需要丰富多彩的生活,更要养成运动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