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电学院是华中科技大学最大的学院,也是最热门的学院,在读本科生有2600多人。该院录取分数线一直比较高,2018年在湖北的最低录取分数比一本线高139分。10月15日,该院副院长杨晓非介绍,学院2018年有5名学生涉及“本转专”,其中3人已经于今年6月按专科毕业,另外2人专科在读。
据报道,学生学习成绩不达要求、本科转为专科的背后,主要原因是沉湎于打游戏,他们在学习上无法坚持,自己完全约束了不自己,经过留级、休学后还是赶不上来。于是按照规定,这些学生从本科转为专科。
如今,我们早已见惯了本科要“宽进严出”的口号式呼吁,但动真格的仍属少见,因此华中科技大学祭出相对严厉的手段,引发了不小的关注。其实,从事件本身来说,它也“不应”构成新闻。对学习实在不达标的学生给予一定处理,是学校教学管理的必要措施,是回归常识的正常现象。
此事之所以构成新闻,还在于习以为常的不正常现象创造的整体语境:玩命的中学、快乐的大学。对于多数学生来说,在大学之前的学习阶段,往往要承受巨大的应试压力,进入大学之后,则压力陡降。一前一后的巨大反差,让一些学生无所适从。同时,一些学校囿于毕业率、就业率等数据考量,对类似现象缺乏整治决心。社会上也有一种对“十年寒窗苦读,一朝金榜题名”的朴素同情:鉴于学生大学之前的辛酸,对于大学后的“解脱”抱有宽容。
从世界范围内看,大学本不该是这般“好混”。国外知名大学“宽进严出”乃至“严进严出”的类似情况已司空见惯。从教育规律本身、高等教育所要体现的含金量来说,大学学习无疑需要学生付出相当精力。因此,本科教育理所当然要动真格,扭转“轻轻松松玩四年”的面貌。
值得思考的是,华中科技大学是名校,考上并不容易。这些本科转专科的学生,原本具备相当的学习能力。这些学生不学习,可谓“非不能也,是不为也”。作为高考的“成功者”,上了大学却丧失学习自觉,缺乏人生的把控能力,该反思的不只在大学一端,还当追溯其成长路径。
复盘多数大学生高考之前的教育阶段,恐怕不是一片欢声笑语的样子。从小开始的诸多课外班,堆积如山的作业题,再到高考工厂的“奇观”……填鸭式的教育方式,会在大学之前持续十几年的时间。填鸭教育,影响的不仅是教育内容,更是一种思维模式与人生观。试想,在题海之外,中等教育是否启发过学生们对教育意义展开思考?是否有过自由、自律、自省、自我实现、自我负责的人格教育?
在巨大的学习压力之下,留给哲学式思考的空间不知道还能剩多少?一些学生习惯了外力束缚,一朝进入了相对宽松的环境,产生适应的困难,并不难理解。
因此,加强本科教育,一方面需要大学立规矩,明确约束性规定;另一方面在中学阶段也该启动改革,早作干预,在能力之外培养出内生性的学习自觉与意义认知。扭转大学可以“混”的怪现象,需要教育各阶段上下游的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