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张羽琦(右)在格拉斯哥大学校园内与同学合影。 留学期间,她得到了许多老师、同学的帮助并顺利地完成了学业。她认为,国内外的教学方式各不相同,学习中的收获也不同,但同等重要。
图为李帅(第二排左二)和同学、老师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毕业典礼现场。李帅认为,国内老师的教学模式能帮助学生打下良好的基础;国外老师的授课方式则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
国内外大学的教育模式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体现在教师授课方式、考评制度以及教育理念上。对于海外学子来说,在两种教育模式间进行切换,能够亲自比对出不同的特点,吸取两种教育模式的优势,也有机会获得不同教学模式下的双重收获。
授课模式有何不同?
国内讲求:循序渐进
国外鼓励:多元融合
谈及国内外授课方式的差异,曾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就读的张一诺说:“在国内上课时,总觉得课堂氛围比较严肃,老师会强调‘教与学’的不同,即使互动也带着较为明显的身份标识进行,因此学生在意见表达时或多或少会受到局限,状态也不如在国外课堂上那般轻松自然。”“但是,国内老师在课上讲授的知识更多,这能让我们在思考时有明确的方向。”
对于国外大学的课堂氛围张一诺用“更高的自由度、更强的互动性和更深的参与感”来概括。“在荷兰学校里,老师的授课方式十分自由,课堂上也没有那么多的规矩,老师很少会严格把控课堂的流程。学生们不需要举手发言,一旦有了自己的看法,或者联想到了什么可以随时打断老师发表意见,老师也会把更多的发言机会留给学生。”
“我有一门课叫做《公共文化》,在讨论课上常常涉及‘社会性别’或者是‘种族’的议题。”张一诺举例说:“在老师的鼓励下,班上不同性别、不同种族的同学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这样一来,一个问题就可能有了一百种答案。课堂上多元观点的碰撞、交流和融合给予我更多思考和想象的空间,让我有了加倍的收获。”
张羽琦曾在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就读,她在谈到国内外老师在课堂引导方式上的差异时说:“国内的老师讲课循序渐进,常常由浅入深地引导;而英国的老师喜欢用多样化、趣味化的方式引入课堂的主题。国内的老师常常先巩固前一次课程的内容,在此基础上讲授新的知识点;英国的老师通常会提前准备讨论的提纲和参考文献,或是让大家观看相关的视频。”
张羽琦还举了她在《电影和电视史》这门课上的课堂体验作为例子:“有一节课的主题是电视的普及对欧美国家家庭的影响。老师便让我们观看与之相关的、当时流行的美国影视剧,还专门找了当时电视企业刊登在报纸上的广告加以说明。这种引人入胜的引导方式让我们快速地进入课堂状态,但可能也更容易分散我们的注意力;国内老师课堂引导的方式虽然形式上不够丰富,但是更侧重巩固基础知识,能帮助我们扎实地掌握新知识。”
张一诺的感受是:“我在荷兰上学,有的课堂讨论议题是荷兰特殊国情下才生成的,一开始我觉得好像和自己没有多大关系,但是老师讲课的方式提升了我的参与感。慢慢地,我在课上也会跳脱出政治、经济因素以及地理边界的限制,站在人类共同体的角度,更有代入感地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