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门诊大厅内,志愿者在为患儿做意外伤害预防宣导。孙国根/摄
暑假期间的每周三中午12点,在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以下简称“儿科医院”)的门诊大厅里,都会出现医生手把手教孩子的场面。有时是医生们拿着一个医用假人当场演示海姆立克急救法,有时是把红绿灯、斑马线和交警全都拉进医院,现场演示不遵守交通规则可能产生的后果。
7、8两个月的每周三中午,一系列以意外伤害预防为主题的体验课在儿科医院进行,体验课堂共开设了8期医学科普课,主题为“爱护小小生命树”“超人不会飞”“你盲我不盲”“让人窒息的‘美食’”“看不见的水怪”“绷带君的妙用”等,“老师”是儿科医院的医生,学生则是通过微信公众号报名的小朋友。
医学科普体验营挑选对意外伤害不了解、又愿意自己成长且帮助他人的孩子
数据表明,意外伤害已经成为假期儿童安全的“杀手”。今年寒假期间,儿科医院接到的急诊伤害病例较2017年同期增加了24.1%,其中因危重症多发伤而收入重症监护病房(PICU)的患儿较去年同期增加了17例;6月30日、7月1日,暑假伊始的两天,儿童意外伤害急诊外科和急诊骨科就诊患儿已有242例。
寒假期间,14岁的果果骑电瓶车不慎被大卡车撞伤,造成颅脑、肺、肝以及右肾等多部位损伤;13岁的加加不慎自6楼跌落造成严重的脊柱损伤。暑假伊始的两天时间里,有一个孩子的头不慎卷入工地运转的电风扇,导致开放性重症颅脑损伤;发生跌落或高空坠落15例;5例交通意外伤,此外,还有骨折、头部外伤、脊柱损伤、实质脏器损伤等。
去年年底发布的《中国青少年儿童伤害现状回顾报告》显示,我国每年有54194名0岁~19岁青少年儿童因伤害死亡。2010~2015年6年间,伤害一直是我国0岁~19岁青少年儿童的首要死亡原因,平均每10个死者中,有4.5人因伤害而死亡。在0岁~19岁青少年儿童中,1岁~4岁年龄组伤害死亡占比最高。报告显示,2010~2013年间,青少年儿童门急诊病例呈上升趋势,但从2013~2015年开始出现小幅下降。
全国数据的下降,但上海的数据没有降低。
儿科医院创伤急救中心承担着上海主要的儿童创伤救治工作,近年来,重症医学科副主任贡海蓉发现,送到儿科医院的危重创伤患者反而增多了。她介绍,儿科医院仅2018年1月~3月的急诊伤害病例就达到12341例,较2017年同期增高24.1%,其间有90余例患儿进入急诊抢救室抢救。
暑假前夕,儿科医院启动了“儿童无伤害日”主题行动,将7月第一周的周三定为“儿童无伤害日”,并同时开启儿科医院梦想医学院之医学科普体验营。
“通过医院自己的‘布谷鸟儿科医生工作室’微信公号发通知,几天时间有200多个家庭报名。”儿科医院社工部医务社工简杜莹告诉记者,体验营总共只有25个名额,医院方面对学员的选拔要求相当复杂:首先,要确保两个月内8次上课都能参加;其次,要求孩子写一封书面申请,看看孩子是否有“自己成长且帮助他人”的意愿;最后要给孩子做一份意外伤害知识调查表,挑选得分低的孩子。
“希望找到那些对意外伤害并不太了解,但能够跟身边孩子、家长分享所学所得的孩子,扩大影响力。”简杜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