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娱乐|时尚|财经|军事|体育|创业就业|高校|旅游|发现|视频|游戏|汽车|青春励志
“不敢”病退的乡村教师:大山坚守40年,怕没人接班

发稿时间:2018-08-10 08:56:00 来源: 澎湃新闻 中国青年网

  窑房村小学 受访者 供图偏远的窑房村位于四川省德阳市中江县,距离县城有70公里,离它最近的联合镇也有八公里之遥。乡间多土路,交通不便,一条不足两米宽的田埂,是村里与外界唯一的通道。

  一间教室,一块黑板,一尺讲台,20来张课桌……在这个偏远的山村里,一批又一批学生从一幢两层楼的民房里毕业了,这里是教师常中光的家,也是窑房村孩子们的教室和课堂。

  1978年,常中光用了16年的时间从山村里“走出去”,却被学生渴望知识的眼神留住了脚步,扎根窑房村小学40年,培育出了一茬又一茬走出大山的学子。

  如今,56岁的常中光因大腿双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不得不提前退休动手术。由于村里的小学老师越来越少,常中光迟迟不愿放手,“我最大的愿望就是有人能来接手我的工作,不要让孩子们失去上学的地方。” 他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说。

  16岁返乡教书

  1978年9月,踩着改革开放的节点,来自这个偏远村庄的常中光高中毕业了。原本已经通过体检准备去当兵的常中光,被村书记的一句话拉回了窑房村。

  “当时书记和我说,孩子们缺老师,你们有文化能识字,就是他们的希望,如果你们都走了,窑房村这些孩子就很难走出大山了。”这一番话,让16岁的常中光决心留在村小教书,“为自己土生土长的地方做出一些贡献”。

  他告诉澎湃新闻,刚到学校的时候,只有几间土坯房,屋顶的瓦片也残缺不全,一到下雨天,“天上下多大雨,教室里就有多大雨”。

  一个小学里有五个年级,约300名学生,只有7名教师。“大家都知道窑房村环境差,考上教师的都想去乡镇小学或者县城里的小学。”常中光说,虽然条件很艰苦,但每次上课,孩子们认真听课的眼神,都让他很感动,这也成了他留下的动力。

  教师少,教室也少,老师们就在教室中间拉上个帘子作为班级的“分界线”,所有的学生都挤在一间小小的瓦房里。学生们坐在土地上,面前摆着一个小小的石板凳,充当课桌。

  常中光说,窑房村里的孩子大多都是留守儿童,因为村里经济条件差,不少家庭的年轻人都在外务工,老人则担任了照顾孩子的责任。“孩子们上学5点多就要起床,走很远的山路来到学校,离家远的,中午放学都赶不及回家吃饭。”

  但即使往返折腾,这所小学仍是村里孩子求学的唯一路径。常中光说:“孩子们年龄都很小,在村里上学都远,更别提去镇上读书了,还要额外负担每天的路费,如果村小没有教师,这些孩子就没有求学的路了。”

  16岁的常中光原本打算等村小条件好了,自己再去闯荡,没曾想一待就是40年。

  1988年9月,由于工作成绩突出,学校决定安排常中光到联合乡中心小学任教,面对当时还未教毕业的孩子,他犹豫之后主动放弃了到乡上工作的机会。一直到2001年,学校再次决定调他到联合镇小担任六年级毕业班的教学工作,他还是婉言拒绝了。

  1988年到2001年,常中光每年都担任六年级学生的教学工作,每年学生们的毕业考核都名列全镇第一。学生和家长们都自发地叫他“光老师”,在窑房村人们的眼中,常中光就是帮助孩子们走出大山的希望之光。

责任编辑:崔宁宁
返回首页>>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人才招聘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Youth.cn. 请发送qnb至10658000 订阅手机青年报

共青团中央主办 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承办 版权所有:中国青年网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备11020872号-17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246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