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多样化
让孩子和普通人一样养活自己
小淞被聘用为这家咖啡店的店长。他去把头发染了,脑袋后面扎了一个短短的马尾,潮潮的,是20岁青春男孩的模样。在张瑗有事情的时候,他是店里的“主心骨”,安排工作,接单,发货,收银,所有的事情都可以做。
轻度智力障碍的他,经历了职业重建之后,已经具备了像普通人一样的工作能力。
张瑗觉得很开心,这种心情,大概就像长久以来一直精心灌溉的树木,终于结出了果实。小淞成为正式“职场人”以后,后面可能会是成成、海峰、小洁……还有更多更多跟他们一样状况的孩子。
咖啡馆早已不再是一家以经营咖啡为主的店。牛轧糖在去年春节,通过微店和线下订单,卖出了3000盒,其中2000盒来自企业订购,1000盒是零散的网络客户。如今,已经有了相对稳定的销售渠道。
现在,“第二人生”可不是只有牛轧糖。干花贴成的台灯、手工首饰、书签、笔记本、私人定制,这些文创产品的创意来自张瑗的男友兼合作伙伴老付——这个手工艺人负责教孩子们压花、制作。
他们不止接纳了轻度智力障碍孩子。隔壁的画室里,还有5名中度智力障碍的孩子在画画。他们和工厂接洽,将孩子们的画制作成丝巾,印上手机壳,再销售出去。
张瑗对公益事业有自己的认识,无论如何,要找到能盈利的合适的商业模式,孩子们才能跟普通人一样,拥有一份工作,靠自己的双手活下去,才能建立长久有效的可持续机制。(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谢燃岸 照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