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特殊平台
办四川首家智障人士咖啡馆
做志愿者越久,张瑗越觉得仅仅是陪伴和照顾并不够。
如果有一天,这些特殊的孩子失去了父母老师的庇护,如何在社会上生存下去?
相关数据统计,四川全省办有残疾证的智障残疾人近19万,成都市就有2.7万。这个特殊群体里,很多人照顾自己都成为问题,谈何谋生。然而,也有部分人通过特殊训练,是可以像普通人一样工作。
“为什么不能创造这样的平台,教给他们技能,让他们能在社会上生存下去呢。”张瑗时常在想这个问题。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国外有公益机构为智障残疾人培养就业技能,比如调咖啡、做蛋糕等。受此启发,张瑗想在成都成立一个专为智障残疾人培训就业服务的专业社会组织。
一向说风就是雨,行动力极强的她,辞去了红酒公司的工作,带着“第二人生·公益咖啡”方案来到了武侯区残联。
在武侯区残联的支持下,2015年,张瑗在“善工家园”一楼大厅开起了一家名为“第二人生”的咖啡馆。30多个特殊孩子在此进行饮品调制、糕点烘焙、果酱熬制等技能培训。
当年9月,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到店参观,“第二人生”模式得到肯定。11月,在武侯区残联的支持下,“第二人生”选址金楠天街。没有钱请装修队,志愿者们自己背砖头、水泥砌成吧台,桌椅、柜子来自附近关门的面馆、奶茶店。
“第二人生”足足用了3个多月,2016年才正式开业。
意外的转机
小淞的牛轧糖竟然赚钱了
这个咖啡馆的名字叫“第二人生”,寓意心智障碍者可以在这里通过劳动得到尊重的人生。同时,这也是张瑗所喜欢的乐队五月天的一张专辑名字。五月天的歌曲洋溢着一种对生活和人生的积极态度,张瑗觉得获益良多。
在善工家园的专业职业重塑指导老师的陪伴下,孩子们来这里实训,培养他们获得找工作和稳定就业所需要的技能,咖啡馆盈利的一部分会作为他们的工资。
但是,很少有顾客上门。虽然在热闹的步行街区,店面并不醒目,而且周围的咖啡馆太多了。有时候一天卖不出一杯咖啡,从开业起就入不敷出。很长一段时间,张瑗过得捉襟见肘,“有时候我也会想,可能哪一天我们就关门了。”
转机来得有些意外。
一家爱心企业为咖啡馆送来了一大批奶粉,一天,在咖啡店培训得最久的小淞,叫住着急出门的张瑗,递给她一袋自学做的牛轧糖,让张瑗带在身上。这袋被诸多朋友夸赞味道好的糖,为咖啡馆的经营开辟了另一条道路。
固执认真的小淞,试验改良了很多网上的方法,用闲置的奶粉,做了一批牛轧糖。想不到,糖很受欢迎,“糖卖出去了,竟然赚钱了。”
咖啡馆的后部,很快被改造成了一个加工坊,糖、花生、黄油融进奶粉里熬成团状,平铺在方盘里,放上蔓越莓、玫瑰、抹茶等味道,冷藏变硬后切块包装。
孩子们在手工上进步神速。心智障碍让他们的学习、理解、沟通能力缺乏,也正是因为理解能力单一,他们对指令的服从度很高,而且能完美地完成自己的任务。
一颗牛扎糖的诞生有七个步骤,配料、炒糖、轧糖、切糖、包装、塑封、装盒,每一个步骤都由不同的孩子完成。咖啡店转型后,孩子们都有了“用武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