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舞书画,不是对谁都适合
“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我这样的老年人就喜欢唱歌、跳舞,其实我更想学摄影摄像、电子相册、手机理财,真希望多教一些让老年人跟上时代的课程”
“看到天津市老年大学开设中医班,我马上就报名了。”初秀兰年轻时在医院工作过,对中医养生很感兴趣,“学校请的都是名师,讲的中医知识很管用。”
除了中医班,初秀兰还报了声乐班。“从零开始,现在我都会识五线谱了。”年近六旬的初秀兰像孩子一样开心。
但由于每学期报名越来越难,加之老年大学比较远,今年初秀兰选择了离家更近的南开区马场街新闻里社区学习,感觉反差很大:“社区的课只有合唱、舞蹈和编织,没有市里老年大学丰富,教学内容也相对简单,有点单调。”
银发族期待怎样的老年教育呢?
更丰富——
“老年人需求比较多样,有些人想学诗歌朗诵、唱歌跳舞,在我们这儿就学不了。”段浚川说,东城区老年大学开设书法、绘画、摄影、文学等课程,但没有表演类课程,“我们也知道大家不一定都喜欢绘画书法,课程需要多样化,但不少课我们开不了。”
全国老龄办政策研究部副主任李志宏介绍,国内缺乏退前教育,老年人退休后,一时半会儿生活习惯难以调整,心理上对长期赋闲状态也准备不足。日本、美国、德国等国家的退前教育非常发达,而国内在这个领域基本上是空白。
目前,国内老年大学教学内容以书法、绘画、摄影、戏曲、烹饪等兴趣班为主,不少老人希望开设心理学、营养学等课程,但在老年大学里几乎找不到。
更现代——
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老年人都喜欢唱歌、跳舞,“其实我更想学摄影摄像、电子相册、手机理财。”初秀兰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银发族对手机、电脑等科技产品的兴趣越来越高。拍照片、录视频很受老年人追捧,“真希望多一些有时代感的课。”
现在,老年教学普遍缺乏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学手段,教学方式比较陈旧刻板。李志宏建议开展对现有老年教育课程的数字化改造,开发适合老年人远程学习的数字化资源。通过互联网、数字电视等渠道,加强优质老年学习资源对农村、边远、贫困地区的辐射。
更便捷——
“上岁数本来就不愿意跑太远的路,胳膊腿都不好使了,阴天下雨更不想出门,要是能在家门口就近学习就好了。”周炳泉说,很多老人像她一样不愿意到数十公里外的市中心上课,但街道社区承载的老年文化服务职能尚不健全,不能实现让老人走出家门就能学习的愿望。
方便老人就近上学,需要丰富街道社区的服务功能。“老年人学了新的知识和技能,也能发挥余热,有利于参与社会及社区的建设,对社会发展稳定有积极意义。”姜向群认为,社区可充分挖掘本地居民中的人才资源,以发展志愿者的方式开展老年教育活动;政府应推动社会办学,允许社会力量、民间资本参与老年教育,并给予政策支持。
老年教育,也应舍得“砸”钱
“老年大学组织我们自费去北京看画展,我很想去,但子女不太支持,觉得花这个钱没必要”
“老年大学学费虽然不高,但我学国画,买颜料、纸张、装裱,算下来一个月也需要不少钱。子女总说我‘把钱花在了没用的地方’。”黑龙江省鹤岗市老年大学学员王洁说。
王洁是老年大学的优秀学员,作品曾入选全国老年大学书画展。“老年大学组织我们自费去北京看画展,我很想去,但子女不太支持,觉得我70多岁出门不安全,也觉得花这个钱没必要。其实,去看高水平的画展不仅可以开眼界,还能和老伙伴们在北京转一转,多高兴。”
眼下,家庭对老年教育的支持力度远低于对未成年子女的教育,很多人希望家中老人退休后帮忙在家照看小孩,不太鼓励老人重新走进课堂。社会认识也存在偏差,认为老年教育可有可无。
姜向群认为,在基本的生活需求得到满足之后,老人同样有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鼓励老年人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适应新的生活,有利于老年人重新融入社会,实现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老年教育的发展不仅需要家庭的支持,也需要社会的投入。“东城区老年大学不缺师资力量,但校舍太紧张了,真希望能给老年大学更多的优惠政策,让排队的老人都能有学上。”段浚川说。我国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大学教育再到职业教育、成年人教育都纳入了国民教育体系,而老年教育没有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缺少老年教育的内容,财政预算也缺少相关投入。
“办好老年教育,有多方面积极意义,但目前社会还未充分认识到。”李志宏认为,政府在这一领域投入不足,引导不够,应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加大对老年教育的预算投入,强化政策落实,并形成有效的监督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