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娱乐|时尚|财经|军事|体育|创业就业|高校|旅游|发现|视频|游戏|汽车|青春励志
四六级考试已成“鸡肋” 学者:要么停摆要么改变

发稿时间:2017-08-07 08:30:00 来源: 中国新闻网 中国青年网

  

  今年是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制度实施30周年。从历史角度看,它的诞生和实施,体现了社会和各高校对大学英语课程的重视,对于推动中国英语教学和提高大学生英语水平,无疑起到了历史性贡献。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当初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就没有今天的大学英语和大学英语教师的地位。

  但我们也应该看到,过去这些年,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推行,给我国外语教学带来的弊病也是有目共睹的。伴随它的实施而带来的“应试教学”和“高分低能”,困扰了一代大学英语教学的健康发展,也影响了一代大学生用英语开展专业学习能力的培养,甚至成为一代人的“痛苦回忆”。

  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作为全国性教学考试没有理论依据

  1987年公布的关于实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考纲》,曾明确提出,“考试的目的在于全面考核已修完大学英语四级的学生是否达到教学大纲所确定的各项目标”。而当时的国家教委在批准实施的通知中强调,“国家教委将对结束四、六级学习的学生进行统一的标准考试”,考试成绩是“我委今后检查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依据”。

  从今天来看,正是这一“全国性统考”的定位,引发了上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初的全国性的大学英语课程“应试教学”。道理很简单,任何一种教学考试只能是基于校本的,不可能是全国统一性的。用根据北大、清华、上海交大、复旦、中科大和西安交大6所大学的84%学生能够通过考试的标准来建立全国高校学生的及格线常模合理吗?

  全国3000多所高校,且不说办学方向不同,各地各校新生入学水平差异很大,怎么能够要求他们在两年内完成大学英语后都达到统一的水平呢?让清华、北大、复旦的学生和在西藏、贵州等中西部地区读大学的同一届学生,用同一张难度的卷子来进行测试,是缺乏理论依据的。而更荒谬的是,各校的四级考试通过率竟然还被作为评估大学英语教学质量乃至整个高校办学质量的依据。这样一来,其结果必然是“成绩和毕业挂钩”“以考带教,题海战术、冲击了正常英语教学甚至学生的专业学习,忽视了学生语言实际应用能力”,乃至发展到今天,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已成为大学生不断“刷分”的游戏和主管部门弃之可惜的“鸡肋”。

  社会化考试是基于用人单位需求和市场化运作的

  为了摆脱全国性教学考试定位带来的问题,最近几年,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做了不少改革。比如,提高考试难度、允许部分考生无需学习大学英语课程就能参加考试等。但是,华为、联想、宝洁等大型的民企和外企在员工招聘中都已经不认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证书。我国香港地区的高校也不再把大学英语六级考试成绩作为研究生入学的外语要求。这说明,其从教学考试向社会化水平考试转型的尝试是失败的。

  毕竟,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化水平考试”,须满足几个条件:

  第一,考试的内容和难度的设计,必须基于对用人单位的英语需求分析,为特定社会需求服务。比如,雅思、托福考试就是根据北美高校学习所需要的英语能力而设计的;托业考试是按照跨国企业职场英语需求设计的。而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设计目标是对大学生完成四个或六个级别的大学英语课程学习后达到的英语水平的评估,因此其内容和难度设计都是封闭式的、是基于课程教学大纲的。

  第二,社会化考试的报考是个人行为,学生参不参加考试由自己决定;参加考试后,成绩也只能报给考生本人,不得报给学校。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则是把学生成绩同时报给学校教务处,实际上为各校实行成绩与毕业证书挂钩提供了基础。

  第三,社会化考试的运转是市场化的,考试不用通过各省教育部门和各个学校教务部门来实施和组织,一句话,不是通过行政手段实施的。那么,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能做到这一点吗?

  或许我们可以这样说,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既要“享受”行政性教学考试带来的垄断性地位和考生生源稳定等好处,又想享受社会考试带来的社会认可度,这实际上是不可能的。

责任编辑:李华锡
返回首页>>
热图

排行

热搜

排行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人才招聘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Youth.cn. 请发送qnb至10658000 订阅手机青年报

共青团中央主办 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承办 版权所有:中国青年网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备11020872号-17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246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