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聘会上的大学生。
招人才难,留住人才更难
陆铭告诉澎湃新闻,眼下这轮城市人才争夺战的大背景是,以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的传统思路已现疲态,各个地方都在寻找经济增长的新动力。“随着大家的意识逐渐转到认为中国应该更多依靠人力资源来推动经济增长,所以很自然就从原来拼投资、拼产业转变到争夺人力资源的路上。”
孙不熟认为,近两年来,国家给很多内陆省会城市大开政策之门,包括国家新区、自贸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中心城市等政策频出。“国家在有意识地鼓励二线城市崛起,让北京、上海人才回流。”
“根据我多年研究,对于发挥人才集聚的效应,中国的一线城市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陆铭认为,在人才吸引力上,现在所谓的“新一线城市”“二线城市”和北上广深相比,在目前的经济阶段里面,并无“太大优势”。“因为一线城市的人才和产业基础实在太强了,其他城市只是找了几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也正是因为这点,众多新兴城市想在这场人才争夺战中“胜出”,政府部门需要“头脑清楚”,找属于自身的长期的比较优势。“这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他向澎湃新闻举例称,美国最大的国际中转站是亚特兰大,这个城市位置恰好是美国的几何中心,它就有自己的比较优势。“武汉和郑州很有可能未来就会成为中国的亚特兰大,那跟此相关的产业就是它的比较优势。”
向人才抛出绣球不容易,招来了人才想要留住人才更难。陆铭认为,“人才”到一个城市去,一定是追求两样东西,一是就业,二是生活质量。生活质量关乎环境、气候、城市治安等等,每个城市都可以做,但就业跟产业发展相关,这是“市场”的事。
“如果现在的人才政策不利于发挥‘比较优势’,强推某个产业,这需要政府投资,但别的地方比你更有优势,还要持续补贴么?如果不能持续地带来就业和收入,现在把人招来了,未来可能还是要走掉。”陆铭告诉澎湃新闻。
孙不熟也认为,人才流动更多还是要靠市场去调节和平衡,政府只是顺应趋势。“像武汉、成都等城市搞人才大战,这是顺势而为,政府部门不必大包大揽。”
另外,陆铭注意到,各个城市出台政策,都希望多留点大学生,但经济学里面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叫做技能互补性,即现代城市的发展需要低技能劳动者和高技能劳动者之间互相协作。“一个城市吸引的大学生越多,越需要有低技能劳动者跟他们去配套。“他认为,各地人才新政同公共服务、户籍、住房挂钩,是将资源让给那些本就具有一定优势的高收入者。
“人力资源是一个中性的概念,大学生是人力资源,基层劳动力也是人力资源。现在的人才争夺战中,某些做法实际上是有后遗症的。给高收入者更多的福利,实际上是在拉大人与人之间的福利差距。”陆铭称,作为学者,有必要给各地“人才新政”提个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