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尽长江之便、拥有89所高校的武汉长期面临“留不住人”的尴尬。“5年内将100万大学生留在武汉!” 2017年2月,武汉正式喊出了这一口号。据长江日报报道,两个月后,武汉市招才局成立,武汉市委常委、组织部长杨汉军兼任局长。当天,雷军、陈东升等6位与武汉渊源深厚的企业家被请来出任“招才顾问”。
武汉此后进入“狂撒福利”的节奏:5月实施落户新政,大学毕业生落户武汉几乎“零门槛”,连中专毕业生满足相应条件也可落户;招才局拿出3765套大学生人才公寓,提供给毕业3年内留汉创业就业的无房大学生,租赁价格不高于同一地区市场价格的70%——今后武汉还将每年建设、筹集50万平方米以上人才公寓,5年内达到满足20万人的租住需求。
大学生的“纠结”:离开还是留下?
各大城市间的“人才争夺战”打得火热,这对大学生的选择已然造成影响。刚刚从武汉某高校毕业的叶钟发陷入“纠结”中:到底是留在学习生活了四年时间的武汉,还是去因为实习已经呆了半年的广州?
留在武汉的未来可以想象:凭借个人能力、已具备的创业基础及武汉当地政府部门的扶持,叶钟发“会有很长一段时间的舒适期”。他在武汉生活了四年,喜欢这里、留恋这里,特别是在年初武汉喊出“留下100万大学生”的口号后。叶钟发的创业公司目前已经入围湖北省大学生创业拟扶持项目,他最多将得到20万元的资助金额。
“这对一个创业公司来说是好事。但对我来说(广州)发展机会更大,并且离家很近,如果以后扎根下来,还能把爸妈接过来。” 叶钟发告诉澎湃新闻,他在广州的生活忙碌而充实:每周工作日在传媒公司上班,抽出两天时间来跟成名的导演拍纪录片,周末则在培训机构兼职。
“未来说不准,可能回武汉继续经营公司,也可能就留在广州。”叶钟发说。
西南政法大学大三学生谢宇7月初刚刚成为该校“众创空间”第一个获得营业执照的创业者。与叶钟发的“纠结”不同,在感受到重庆对大学生的热情后,谢宇坚信自己将留在这里。
“在政府的服务大厅窗口,会感受到他们对小型创业者的友好,他们会帮助你解决很多棘手的事情。”谢宇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称,自己做的是文化产业,他的判断是,重庆未来这一产业的环境会更好。更为现实的原因是创业成本。“我租了三室一厅90多个平方米的房子,月租两千余元,这在北京就能租一个单人间。”
西南政法大学学生韩倩同样偏向于重庆、成都这样的新兴城市。“钱、房子、户口这些方面的政策优惠比较多,对我还是有很大的吸引力,作为毕业生,最关心的也是这些问题。”韩倩认为北上广深积聚的人才趋于饱和,没有太多机会,其他城市发展前景则很大,且生活气息浓厚,没有不安和压迫感,令人舒适的。
宁波人张一(化名)在位于北京的中国政法大学就读,明年毕业后他考虑回南方工作,比如杭州、宁波。“北上广深这样的一线城市不够宜居,买房压力会很大。”他认为,相较于北上广深,其他城市还有更多的产业潜力可挖。“就拿法律行业来说,五大律所至今没有一家分所入驻宁波,律师需求多供给少,也就有更多的机会。”
西南政法大学就业办负责人王朝彬告诉澎湃新闻,就他的感受而言,当前学生越来越倾向于二线城市,谈及原因,他认为这跟整个中国的经济发展相关,二线城市发展很快,各个方面也越来越成熟。“压力跟北上广相比还是要小很多,生活的成本也要低一些。”?
王朝彬认为,目前各个城市推出的政策较有针对性。“比如成都的动漫游戏产业发展比较好,当地政府就会注意引入这些人才。学生还是在意平台的,成都的游戏搞得比较好,学生就更愿意在这个平台上去发展,吸引力还是挺大的。政府出台政策,并非所有的人才都要,而是跟当地的经济发展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