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动机
7月5日,有媒体报道称,重庆市一名大学生因欠下网络贷款债务无法还清,跳江自杀。这则消息再次将校园网贷推上舆论焦点。就在这起悲剧发生前,银监会、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印发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强校园贷规范管理工作,其中明确提出网贷机构一律暂停开展校园贷业务。在时有发生的悲剧面前、在监管部门的禁令面前,校园网贷市场是否在向好的方向发展?《法制日报》记者进行了深入调查。
从早先的信用卡到如今的校园贷,针对大学生的金融产品向来是消费金融中走得较快的一员。
近日,银监会、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贷规范管理工作的通知”。这并非监管机构对校园贷的首次动作。针对校园贷出现的问题,监管部门自去年开始已多次发文进行调整。一次比一次更紧的“紧箍咒”,让整个校园贷市场迎来行业洗牌。
然而,《法制日报》记者调查发现,尽管银监会等部门明文要求“从事校园贷业务的网贷机构一律暂停新发校园网贷业务标的,并根据自身存量业务情况,制定明确的退出整改计划”,但仍有顶风作案者。
校园贷市场正发生变化
所谓“校园贷”,简单说就是面向在校大学生发放的小额贷款。在校园网贷平台,在校大学生只需网上提交资料、通过审核、支付一定手续费,就能轻松申请到一笔信用贷款。
一般来说,校园网贷途径可分为三类:一是本地P2P贷款平台,用于大学生助学和创业,比如“名校贷”“我来贷”等提供的借款服务;二是专门针对大学生的分期购物平台,如“趣分期”“任分期”“菠萝袋”等,部分还提供较低额度的现金提现;三是京东、淘宝等传统电商平台提供的“京东白条”“蚂蚁花呗”等信贷业务。
客观而言,校园贷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在校大学生的资金需求,比如创业或合理消费。然而,一些校园网贷平台不规范操作、个别大学生无节制消费等因素叠加,导致网贷机构暴力催款、个别学生因无力还款酿成悲剧等问题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