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娱乐|时尚|财经|军事|体育|创业就业|高校|旅游|发现|视频|游戏|汽车|青春励志
“共情”不是现代社会疾病的心理良药

发稿时间:2017-07-06 08:48:22 来源: 中国青年报 中国青年网

  如果“共情”是基本的情感,那么它的存在是为了让对方可以自由抒发情绪,让自己可以自由感受情绪,这些情绪并不一定相似,但是,最好能够存在真实的共鸣。

  法国心理学家、心理分析师塞尔日·提塞隆医生发现,“共情”已经成为了新式的心理“护身符”,被人们到处滥用,声称能够解释和解决众多问题,就像多年前对“复原力”和“精神骚扰”的滥用一样,所有人都把它挂在嘴边,但对它的定义又说不清楚。这无疑影响了人们对“共情”适用情境的正确理解。

  提塞隆医生认为,人们对“共情”的理解有几个误区。首先,“共情”在于“把自己放在别人的位置”,但是这是我们希望的吗?当然不是。“因为如果我和受害者一起感到痛苦并且哭泣,那么我就无法帮助他。”

  其次,这种理解对方内心世界的能力还可能成为一种操控的手段。“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伊斯兰国’的招募。认知上的‘共情’让极端分子从人群中分辨出那些心理上无依无靠的脆弱年轻人,然后把他们收入麾下。”

  最后,人们通常会把“共情”与镜像神经元联系在一起,但其实后者启动的主要是运动性模仿行为,比如看到别人打呵欠,于是自己也想打。完整的“共情”会让大脑多块区域参与作用,因此,这个概念远比人们常常与之相混淆的“利他主义”“博爱精神”等更复杂。

  在提塞隆医生看来,人们总是对那些真正从“共情”中获益的人更加关注。“在某些情境下,让每个人都获益是极其困难的。因此,在一个有30个学生的班级里,如果50%的学生觉得吃力,而另外50%的学生很轻松,一个懂得‘共情’的教师就会给那些落后的学生更多帮助。然而,逐渐的,他就不再关注那些不需要他帮助也能取得好成绩的学生。”

  “共情”能力需要被鼓励才能变完整

  提塞隆医生认为,每个人都天生具备“共情”的能力,但是这种能力需要被社会环境、文化环境、家庭环境所鼓励,才能变得完整并扩展到亲人之外的领域。从刚出生到3岁期间,孩子需要通过与成人互动来学习辨认别人的情感,建立可以分享情感的对话目标。4岁至8岁的孩子则需要通过陪伴才能明白别人脑子里的东西和他自己的不同。8岁至12岁的孩子需要被教育,从而认识到世上有许多不同的观点。教育打开了相互性的通道,但是也有许多人停在了半路。

  培养“共情”应该从小做起。提塞隆医生说,当孩子结束幼儿园教育时,就应该教导他分辨别人的情绪,以及他自己的情绪——这叫做“自行共情”。一定要避免他们中的一些人由于错误解读同伴的玩笑而成为暴力施行者,而另一些人则不明所以地被欺负。“自行共情”能力是提高自我尊重能力的基础。(夏瑾)

责任编辑:崔宁宁
返回首页>>
共【2】页 首 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末 页
收藏文章
表情删除后不可恢复,是否删除
取消
确定
图片正在上传,请稍后...
评论内容为空!
该评论已关闭!
热图

排行

热搜

排行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人才招聘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Youth.cn. 请发送qnb至10658000 订阅手机青年报

共青团中央主办 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承办 版权所有:中国青年网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备11020872号-17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246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