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个子小,张勇一直坐在前三排。上课时始终伸长脖子听讲,下课后依旧坐在课桌前,仔细整理笔记。这引起了朱大明的注意,偶尔也会为他开个“小灶”。两人时常坐在一起,言语纸笔交流中,师生情谊日渐浓厚。
任教不久,朱大明和妻子要搬到当时学校的教工宿舍,张勇主动帮忙搬家清扫和搬运家具行李。原本满是尘土的粗糙水泥地,愣是被张勇用抹布一点点擦出了原本的灰白色。
“学习认真,又懂事,我们夫妻就把张勇当成了自己的孩子。”朱大明说,张勇只小他10岁。
两年后,朱大明离开学校不再教书,但依旧与张勇保持联系。逢年过节,张勇都会登门拜访。
1987年,朱大明只身前往深圳,闯出了一片新天地,他的“大明火锅城”开业时,海内外100多家媒体争相报道,这也使得“大明火锅城”火遍深圳,吃火锅的人得排很长的队。
远走他乡,朱大明依旧挂念着张勇,时常电话联系他,鼓励他也来深圳发展。
借钱
“老师这里不用打欠条”
1991年,张勇只身一人到深圳投奔朱大明。因为会加工设计,他从重庆带了一些旧设备到深圳开了一家机械零件加工厂。
创业之初,张勇发愁没业务,有了业务又发愁生产力无法满足订单。
“要钱周转,我给你,只要你好好干。”张勇发愁时,朱大明将准备好的资金给了他,并说需要用钱就开口,“老师这里不用打欠条。”
借给张勇多少次钱和总金额,朱大明坦言没有记过,因为当时生意做得大,很多人都曾寻求并得到过他的帮助,也有很多人至今还欠他的钱没有还,只有张勇主动找到他还钱,“这也证明我没看错人。”
离别
“我一定会把钱还给您”
在深圳淘到第一桶金后,朱大明又到多个国家进行了考察,发觉外国人对中国饮食文化不太了解。朱大明萌生了把正宗重庆菜带出去的想法,展示中华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彼时,中国驻福冈总领事馆的外交官也想把重庆火锅介绍到日本,正好遇上朱大明也有这样的想法,双方一拍即合。
1995年,朱大明赴日之前,张勇的工厂刚刚起步,朱大明像在学校时一样鼓励张勇不要灰心,“就像你学制图一样,只要你肯努力坚持,没有什么过不去的。”
张勇沉默许久,掷地有声地承诺,“我不会辜负您的期望,一定会把钱还给您。”
朱大明拍了拍张勇的肩膀后离去,谁知这一别就是22年。
意外
“你的学生要还钱给你”
1996年初,朱大明在日本福冈开了家重庆火锅店,他常这样引以为豪地说:“在日本九州地区,我是第一个将正宗的重庆火锅和川菜引进来的人。”
朱大明在福冈的生意越做越大,如今的朱大明在福冈开了五家担担面馆、一家火锅店。在福冈的店里,朱大明不仅带去了麻辣风味,还带去了重庆独特的风景照片,“很多福冈人就是在这里第一次看见重庆的。”
2016年,朱大明接受了“逐梦他乡重庆人”采访团的采访;2017年6月16日,他参加了“逐梦他乡重庆人”回乡大联欢晚会。
节目6月23日在重庆卫视重播后,朱大明突然收到一条陌生短信:“有人要还钱给你”。这样没头没脑的一句话让朱大明有些蒙,以为是骗子,便没有理会。
收到短信的第二天,朱大明原计划在6月24日这天到北京出差,临上飞机前两小时他接到了一个朋友的电话,“你的学生张勇要来找你,给你还钱!”朱大明这才明白陌生短信是怎么回事。
电话刚挂断,又一个电话打了进来。“朱老师,是您吗?我是张勇啊!”熟悉又陌生的低沉声音响起,朱大明顿时泪沁双目。
张勇得知朱大明要去北京,很坚决地让老师等一等,他要尽快从深圳飞回重庆见老师,当面还钱。
朱大明心里明白,张勇舍不得错过与自己22年后再见面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