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流动摊贩是城市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管贩关系”始终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近日,华中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40多名学生组成团队,通过调查走访武汉市洪山区、武昌区、江岸区、江汉区四个区的流动摊贩和城管,做出一份以“探究城市管理模式,构建和谐管贩关系”为主题的调研报告。这个“90后”大学生团队,通过对武汉市城市管理的调研,搜集流动摊贩的意见和呼声,对城市管理模式进行分析总结。本期《城管聊天室》邀请到调研团队指导老师华中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戴胜利和可爱的大学生唐林、黄诗凡,一起来谈谈从大学生的视角,对城市管理的看法和建议。
通过调查改变了当初的刻板印象
“在调查的过程当中,我们发现城管和流动摊贩既有冲突也有合作和服务,改变了当初我们对城管不讲道理、暴力执法的刻板印象。”唐林说,去洪山区城管委执法大队调研时,一位姓张的队员告诉他的一件往年执法的真实故事让他印象深刻,当时拆除违章建筑,有一个三口之家,夫妻俩带一个软骨病的孩子,就住在里面。执法队员过去的时候,丈夫举着孩子扯着嗓子喊:“你们要动,我就把这孩子扔下去。”孩子的母亲披头散发地坐在一旁痛哭。最后城管队员哭着求他把孩子放下来。张队员告诉唐林,面对这种状况他们也确实没办法,不拆,完不成任务;拆了,这一家三口也确实困难,真是不忍心。
黄诗凡在调查中了解到,在武汉市洪山区鲁磨路长期占道经营的徐有胜,为了挣钱给患宫颈癌的妻子治病,拼命炒板栗挣钱。当地城管执法队员在了解情况后,破例允许他在一个街角处摆摊,最终洪山城管与徐有胜定下一个“君子协定”,并且为了支持他还专门设置了城管爱心摊位,直到其购进的50吨河北迁西板栗卖完。
“城管人员在执法过程中,也并非一板一眼按照规定来。城管首先是人,其次再是一个职业。可现在城管被过多的职业化,而缺少被人格化。人们更多地关注到城管在各条路段对摊贩强制执法,但没看到城管为摊贩们提供的服务。事实上,城管对流动摊贩的工作也能理解,只是因为双方的身份不同,才会导致对立与僵持,他们虽说是矛盾的共同体但也可以和谐共处。”黄诗凡感叹道。
在调查的65个样本中,他们发现有48%的摊贩对于城管的工作表示能够理解,21%的摊贩持中立态度,只有31%的摊贩表示不理解,他们呼吁更多的人能够理解城管的工作也能积极配合他们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