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娱乐|时尚|财经|军事|体育|创业就业|高校|旅游|发现|视频|游戏|汽车|青春励志
“自主学习”不应助长教师不作为

发稿时间:2017-05-24 09:51:00 来源: 中国教育报 中国青年网

  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各地学校在课堂上安排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情况,越来越普及。作为一种教学方式,无论是在培养学生主动发展能力,还是在形成良好学习品质、激发学生自信心、求知欲和创造力等方面,自主学习都是一条优化教学的有效途径。然而目前的课堂改革中,顶自主学习之名者多,具自主学习之实者少。不少教师陷入了对自主学习认识的误区:有的教师把自主学习等同于自由和放任,认为只有教师闭上嘴,不讲课,让学生自己去看书就是“自主”了;有的教师只注重学生课堂参与程度却不重参与效果,从教师的一言堂变为学生的一言堂,由教师为中心逐渐滑向“教师不作为”,学生的主体地位只得到片面的“落实”。这些课堂现象与新课程理念都是背道而驰的。因此,如何走出自主学习的误区,应当引起我们的反思。

  首先,教师应正确理解自主学习的内涵。自主学习是指学生个体在学习过程中的一种主动而积极自觉的学习行为。从学习的动机、态度、能力几方面来看,自主学习的“主”既有“主人”“主动”之意,也有“主见”“主体”之意。即是强调个体独立、主动、自觉、自我负责的学习;强调对学习的自我定向、自我监控、自我调节和自我评价。自主学习绝不是自作主张、为所欲为的“放羊式”教学。并不是号召自主学习,就成了让学生自学;提倡以学生为主体,就可以容忍他们漫不经心,学到哪里是哪里,收获多少算多少。这种教学方式,并非真正的“自主”学习,而是变成了学生“自己”学习,其课堂效果必然是低效的。

  其次,课堂改革中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养成习惯。自主学习是一项系统工程,是由诸多因素组成的。学生的年龄和阅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积累、社会生活视野的开阔、思维方式的形成、学习习惯的养成等,每一项都制约着自主学习方式的实施。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和维持,还要加强学习策略的传授,使学生在课堂内外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还应立足学生的终身发展,激发学生的自我意识,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自我计划、自我调整、自我强化的能力。

  第三,教师应掌握“扶放”策略,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方法的引导。由于身心发展水平的限制,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获得是一个相对长期、需要逐步完善的过程。自主学习需要自律、自控,更需要方法与技巧。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不能“清静无为”,而应当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与培养。如学习目标的制定、时间进度的管理、内容材料的筛选、评价标准的甄别、效果反馈的调控,等等,都需要学生有规划、有主见、有策略、有机巧、有耐性。

  在新课改过程中,教师必须去伪存真,摒弃形式主义的自主学习,重新找准自身的角色定位,时刻把握以学生发展为本这根主线,让课堂真正焕发出生机活力。

  (作者:刘全昌,单位:山东省烟台永铭中学)

责任编辑:崔宁宁
返回首页>>
热图

排行

热搜

排行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人才招聘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Youth.cn. 请发送qnb至10658000 订阅手机青年报

共青团中央主办 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承办 版权所有:中国青年网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备11020872号-17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246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