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1915年《新青年》发刊词中的这句话,走过一个多世纪仍被传颂。
你的青春岁月是怎样度过的?有哪些难忘的经历?对于现在的年轻人又想说些什么?“五四”青年节来临之际,来自不同职业、不同年龄段的“过来人”与中新网记者分享了自己的青春记忆。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脊柱外科主任刘海鹰 受访者供图
“给自己一些压力,精神和肉体上的苦都要吃得了 ”
——刘海鹰,53岁,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脊柱外科主任
回忆起当年的求学经历,拿了30多年手术刀的刘海鹰依旧感慨颇多。
童年时为补贴家用糊火柴盒、大学期间去工地打工挣取学费……年少时经历的艰辛令刘海鹰记忆犹新。
大学毕业后,原本成绩优异的他因种种原因没能进入心仪的外科,而是被分配到一所地方医院的肿瘤内科。但他却没有放弃理想,第二年主动申请下乡锻炼,因为,在那里,他有机会接触到外科手术。
“工作的地方是山区,没有水电,晚上看书都要点蜡。”刘海鹰在这样的环境里度过了一年时光,白天工作,晚上准备考研到后半夜。一年后,他考入了北京医科大学研究生院。
博士毕业后,刘海鹰进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骨科工作。然而,站上梦寐以求的手术台也并非易事。因为皮肤对当时消毒用的刷手液过敏,他的手出现溃烂,每次伤口被酒精冲刷时都要忍受钻心的痛。但越是这样他越珍惜每次上手术台的机会。
1995年,刘海鹰成为中国第一个获得布劳恩奖学金的外科医生,赴德学习。回国后,他组建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脊柱外科,这也是中国最早的脊柱外科团队。30多年的职业生涯中,他已做过近万例手术。
他说,如果当年没有经受精神与肉体上的痛苦,也不会有现在的感悟和成绩。
如今,刘海鹰也在带研究生,其中不少是90后年轻人。他常感叹,这些孩子无论是知识面还是领悟力都比他年轻时强,但也少了些吃苦精神。
“年轻人还是要给自己一些压力,精神和肉体上的苦都要吃得了,正是逆境在塑造一个人。”刘海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