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人员正在工作中,图中左二为罗永章。
■ 对话
“现有肿瘤标志物灵敏度有限”
“滴血测癌”生起的风波,让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肿瘤标志物研究的罗永章团队受到关注。昨日,研究团队的代表,清华大学抗肿瘤蛋白质药物国家工程实验室副研究员付彦接受了新京报记者的采访。
“我们还是倡议经常体检”
新京报:“滴血测癌”一词是否不准确?
付彦:这个词包含两个方面含义,“滴血”是指取样量,一滴血大约有50微升,而一次检测所需的血量只有2.5微升,约为一滴血的二十分之一。所以,“滴血”只是个概数词。此外,“测癌”指的是对肿瘤进行检测和疗效评价。“滴血测癌”的说法是媒体报道中高度概括的标题,严格讲欠准确。
新京报:为什么公众会产生“滴血测癌”这样的印象?
付彦:从传播上来说,我想媒体喜欢“滴血测癌”这样一个词汇,主要是更加精炼直观,也更易于传播。因此,简化表述造成了这样的误读。所以,纠结于这几个字的文字游戏其实没有意义,重要的是提高公众对肿瘤标志物的认知水平和正确使用肿瘤标志物的意识。我们还是倡议应经常体检,这样才能做到对癌症,还有其他疾病,做到早发现,早治疗。越早治疗,患者病痛越小,医疗费用也越低。
新京报:为什么会进行新型肿瘤标志物的研究?
付彦:现有的肿瘤标志物,检测灵敏度及准确率有限,而医生需要更为精确的参考依据,才能对患者的病情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因此,为临床提供更多更好的检测和治疗产品,就是我们肿瘤生物学领域科技工作者的使命。
“增加医生诊疗判断依据”
新京报:肿瘤标志物的研究,从什么时候开始?
付彦:从基础研究算起来,2005年左右,已经开始在实验室进行机理研究,首次有成型的产品,在2011年。
新京报:目前的研究成果有什么社会意义?
付彦:团队发现的热休克蛋白90α,作为一种全新肿瘤标志物,在肺癌及肝癌检测的灵敏度和准确度超过了现有的常用肺癌和肝癌标志物。比如,在肝癌的检测中,灵敏度达到了93%,比常用的肝癌标志物AFP灵敏度高出近一倍,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好的数据。团队的研究成果,为医生的诊疗增加了有价值的信息和判断依据,是辅助肿瘤检测的新武器,有助于提高我国癌症的诊疗水平。目前已有很多人因检测热休克蛋白90a而获益。
“将误差率控制在万分之一”
新京报:有人质疑,血液不能够作为肿瘤的检测物质?
付彦:这是没有根据的,在日常医学临床检测中,血液标本的用途十分广泛,目前临床常用的肿瘤标志物都是以血液为检测对象的。
热休克蛋白90α是一个全新的肿瘤检测指标,监测肿瘤的原理与其他标志物有差别。
新京报:未来团队有什么目标?
付彦:还是希望能够在灵敏度和准确率上有进一步的突破。比如,目前对于肝癌检测的灵敏度是93%,就是在一百个肝癌患者中可能有7个漏检,未来我们希望将这一数值控制在千分之一,甚至万分之一。
■ 链接
科研成果让检测成本降低
“肿瘤标志物”又称“肿瘤标记物”,是指特征性存在于恶性肿瘤细胞,或由恶性肿瘤细胞异常产生的物质,或是宿主对肿瘤的刺激反应而产生的物质,并能反映肿瘤发生、发展,检测肿瘤对治疗反应的一类物质。
新京报记者了解到,肿瘤标志物存在于肿瘤患者的组织、体液和排泄物中,能够用免疫学、生物学及化学的方法检测到。
付彦告诉新京报记者,目前对于肿瘤检测的诸多方式中,对标志物进行检测成本最低,实施起来最方便。此前,罗永章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由于射线剂量大和费用较高等原因,CT等影像学检测方法,并不适合经常性地使用,因此,肿瘤标志物对于癌症病人愈后和疗效评价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新京报记者了解到,以肺癌为例,目前“低剂量螺旋CT”是一种经典筛查手段,但尽管如此,“低剂量螺旋CT”仍有96%的假阳性率。付彦称,结合热休克蛋白90α的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将有助于提升检测准确率。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王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