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由于微重力环境下成骨难度大,国际上主要从“节流”角度补救,即抑制成熟破骨细胞的分化形成及其破骨作用活性。但商教授说,中国人主张“阴阳平衡”,“节流”的同时最好能做到“开源”,也就是增加新骨的形成。如何逆转骨重建失衡的局面,是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而要解决它的第一步,在于了解微重力环境对细胞基本生命活动的影响。
此次西工大团队的项目搭载“天舟一号”货船进入太空,目的正是研究微重力环境对骨组织细胞的长期影响,实验将总共持续21天。
3年多来,课题组已完成空间实验流程设计优化、专项实验、匹配试验及发射场合练试验。2017年3月13日,团队进驻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进行发射前准备工作并执行发射任务。
10多年来,团队围绕微重力环境展开了一系列研究,硕果累累:曾利用地基微重力环境(效应)模拟技术,从细胞、组织及整体动物层次开展了失重环境致骨质流失机制及对抗措施的系统研究;并与欧空局合作,利用法国抛物线飞机开展骨细胞研究,发现微重力导致骨细胞突触数目减少,细胞微丝-微管骨架结构发生紊乱。
在微重力环境下的骨骼问题研究中,团队还有不少意外收获。目前,团队拥有国内唯一、国际领先的抗磁悬浮技术平台。依托该平台,他们发现了磁场在人体健康维护方面的巨大潜力,继而在骨骼相关疾病的治疗上取得突破,以期解决骨质疏松、骨肿瘤的治疗等问题。
商澎教授所负责的空间生物实验模拟技术重点实验室,是国内同时具备强磁和弱磁实验条件的实验室。多年的空间生命科学研究之后,商教授将视线瞄准了地面人群,希望能够了解更多人体代谢、动态平衡的奥秘,并帮助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