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娱乐|时尚|财经|军事|体育|创业就业|高校|旅游|发现|视频|游戏|汽车|青春励志
“择校是择同学”把孩子引偏了道

发稿时间:2017-04-19 10:35:00 来源: 中国教育报 中国青年网

  进入4月,广州多所民办初中举办了开放日,吸引了众多家长前往。有的学校门口,家长队伍蜿蜒数百米,排到了马路上。尽管早在2015年,广州小升初就实施了“禁考令”,但一批又一批的家长仍然带着孩子奔跑在“小升初”的道路上。有的家长表示,即使广州各所初中本身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然而择校是为了择生源,让自己的孩子与最优秀的孩子在一起学习。

  家长的爱子之心可以理解,但在明知学校差距不大的情况下,依然热衷于让孩子走在赶考路上,就为了自己的孩子和最优秀的孩子成为同学,表面看来符合优秀聚合效应,但事实上有悖教育的本义。教育不是简单的在成绩上“让优秀者脱颖而出”和“让优秀者更优秀”的概率题,而是综合的教育成长过程。将“优秀”简单化为成绩或者某些功利性因素,并热衷于让孩子只与这些孩子为伴,看似无可厚非,实则违背了教育理念和社会价值观念。

  在许多家长的评价体系中,孩子优秀与否主要看成绩,甚至包括了孩子的家境、背景等因素。许多家长非常在意孩子“潜在同学”的学习成绩、学习习惯、教育背景,认为在“优秀孩子”的带动下,自己的孩子当然也会更优秀。更有一些家长热衷于从小为孩子搭桥铺路,希望孩子能与家庭背景“各种优越”的孩子成为同学。他们认为,这些孩子由于起点不同,成功的可能性更大,与他们成为同学,可以让自己的孩子以后有更多更好的人脉资源。正是由于这样的“优秀观”和价值观,导致部分家长在择校时有明显的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倾向,“择校是择同学”因而成为一些家长信奉的教条。

  但是,这样的观念误解了“优秀”的概念和教育的价值。在现代社会,越来越提倡“人人都是人才”“人人都能成才”。“人人都是人才”指的是每个人都有自己优秀的一面,都有属于自己的“比较优势”;“人人都能成才”是新型的人才观,包括了对成才的观念、公平的成长成才机制等内容。每个来自不同家庭、不同阶层、接受过不同教育的孩子,都有其特殊的地方。让孩子从小接触不同的孩子,既可以让其清晰认知千差万别的生活,也可以让他感受到不同家庭背景孩子的特点,汲取不一样的营养。这些收获不可能从成绩上反映出来,却会让他受益一生。

责任编辑:李华锡(实习)
返回首页>>
热图

排行

热搜

排行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人才招聘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Youth.cn. 请发送qnb至10658000 订阅手机青年报

共青团中央主办 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承办 版权所有:中国青年网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备11020872号-17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246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