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我国实情,教育部3月份发布《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广大中小学校要结合实际积极作为,充分利用学校在管理、人员、场地、资源等方面的优势,主动承担起学生课后服务责任”,明确了发挥中小学校课后服务主渠道的作用。
在江苏省泰州市教育局副局长封留才看来,《意见》在执行过程中,既要做好顶层设计、完善家校共育机制,也要推进课后服务的质量提升。“首先要重新设置学生在校学习时间要求,区分好集中学习与课后服务的界定标准,避免部分学校以课后服务为名给学生补课;同时,在坚持学生家长自愿的前提下,把更多的服务机会留给留守儿童、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等亟须服务的群体,对具备条件按时离校的要在规定时间放学,学校不能大包大办;还要争取当地政府的财政支持,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积极探索有偿服务,在减免困难群体费用的基础上合理收费,推动课后服务工作向优质、高效、特色发展。”
“民生实事考验政府治理转型”,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学院教授邱建新认为,解决问题不能只是政府一头热,得让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结合起来,还要积极整合社区、学校、教师(包括离退休教师)、志愿者、专业社会组织和机构的力量。“地方政府一方面购买服务,引导社会共同参与,另一方面建章立制,以督查考核、责任追究规范管理,实现‘弹性离校’由‘管理’向‘治理’的转型,才能实现多方共赢。”邱建新说。
还有专家表示,发挥中小学校课后服务主渠道作用,同时让学校、社会、家庭形成合力,“时间差”难题才有望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