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娱乐|时尚|财经|军事|体育|创业就业|高校|旅游|发现|视频|游戏|汽车|青春励志
“网红”吉他少年:我不是天才 99.999%是练出来的

发稿时间:2017-04-10 09:01:00 来源: 新华网 中国青年网

  13岁少年手上的老茧 

  北京的春天比1500公里外的白银来得早。“白银树少,都还没绿。”刘嘉卓说。

  3月30日,在带着儿子去见音乐制作人的车上,刘晓龙收到了小舅子的短信:“好好享受北京的蓝天白云吧。”

  北京的春光确实照进了来自白银的三口之家。他们见到了金牌音乐制作人、知名古典吉他教授、多位吉他演奏家……

  一对从事音乐的夫妇,看到刘嘉卓的家庭情况,送了一台ipad供刘嘉卓视频学习,还专程从深圳飞来北京,帮他们引荐老师,嘱咐他“要好好学英语,日后走出国门看一看,展示中国的音乐。”

  每见一位前辈,刘嘉卓都会欠身鞠躬。大人讲话时,他多数时候在旁边听讲,一旦摸上吉他,就成了“人来疯”。

  董路第一次到白银听刘嘉卓弹吉他时,刘晓龙忍不住问董路同行的兄弟:“用不用让他停一下,不让他停就会一直弹”。

  所有见过刘嘉卓弹琴的人,都吃惊于他的天赋。

  “他会弹50多首曲子,这种难度级别的曲子,按照一个月学会一首,得学4年。”跟董路一起玩乐队的独立音乐人贾南分析,除了天赋,还需要“非常刻苦”。

  儿子3岁时,刘晓龙把自己的mp4绑上绳子,挂在儿子脖子上当玩具,里面放的是从电脑上下载的钢琴曲。直到有一天,儿子哼出了《星空》的前奏。他拿贝司一拨,“音全对”。

  刘晓龙弹贝司十几年,是白银第一代贝司手。

  他认定儿子有天赋,但极少在儿子面前提“天赋”。他和妻子都是老三线人,践行最传统、保守的生活观——梦想实现,需要大量付出与努力。

  9岁那年,刘嘉卓被日本指弹乐手松井佑贵的《Rider》的演奏方式所震撼,决定学习指弹。

  指弹是一种充分利用吉他的指板、有限的手指和时间,从而演奏出丰富层次的曲子的演奏形式。刘晓龙教不了儿子,花了1100块钱拉了根网线,供他上网自学。

  妻子没工作,他所在的工厂国企改制后,效益下滑,一个月几百块钱的收入。一台电脑,一根网线,把低保户的资格挡在家门外。“如果为了吃低保,没有一技之长,就会穷一辈子”,刘晓龙想得明白,装上网线,儿子能练就一技之长,可以成为靠兴趣和技术吃饭的人。

  刘晓龙记得,儿子几乎从未午休过。每天早上6点40分出门上学,中午12点20分到家,吃了饭就开始对照视频“扒曲子”。晚上7点到家,洗漱完,先练琴再写作业。

  为了敦促儿子练琴,刘晓龙干脆辞职在家做全职爸爸,刘嘉卓除了吉他,没有其他爱好。

  “其他人都说他不工作,胡整。”刘嘉卓知道父亲身上的压力,只要回家看到父亲,就想拿起琴。一家三口几乎很少出门,冬天在家练琴,夏天热,父子俩光着背一起弹琴。

  刘嘉卓进步很快,“一个月可以学四五首、五六首”,刘晓龙说,以他自己当年最好的状态,可能学一首就需要一个月。

  升入初一后,练习时间被压缩,“半夜躺在床上,睡梦中一阵乱敲。”刘晓龙担心儿子过度劳累,一度想让儿子辍学,集中精力练琴。“儿子一定会学出来”,他和儿子觉得即使成不了独一无二的演奏家,在白银,开个琴行,当一个吉他老师,也挺好。

  来看刘嘉卓弹琴的一些音乐人,会看看他的手。那是一双还差5天才满13岁的少年的手。手指细长、手掌宽大。因为长期练习,加之指弹技法难度大,力度强,他指尖上的肉长成了平整的一层老茧。

责任编辑:秦旭(实习生)
返回首页>>
共【4】页 首 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末 页  
收藏文章
表情删除后不可恢复,是否删除
取消
确定
图片正在上传,请稍后...
评论内容为空!
该评论已关闭!
热图

排行

热搜

排行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人才招聘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Youth.cn. 请发送qnb至10658000 订阅手机青年报

共青团中央主办 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承办 版权所有:中国青年网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备11020872号-17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246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