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功能疏解要和教育均等化改革相结合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陈耀2日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称,按照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新一代信息技术,包括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无人技术等,以及航空航天、机器人等现代走在国际前沿的新产业,可能会在新区落地。高校、医院、研究机构等是集中承载地的配套要求,所以相关的产业、机构、甚至部门,都可能疏解到新区。”
上海政法学院社会管理学院院长章友德对此表示“乐观”。4月3日,章友德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称,目前北京有8所“985大学”,26所“211大学”,教育资源过度集中到一个城市,这必定会吸引优秀人才积聚,造成城市膨胀。“未来可以期待的是,北京部分高校本科招生会集中在雄安新区。”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原常务副会长谈松华4月3日告诉澎湃新闻,“雄安新区”目前尚在战略阶段,如何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无具体规划,但可以预料,“最先过去的应是和新区产业高度相关的院校”。
章友德对此表示赞同,他认为北京部分教育功能的疏解要与教育资源均等化改革相结合起来,“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发挥高校的自主办学”。“不仅是面向雄安新区等周边地区,其他教育落后地区也可参与进来,抓住这次历史机遇。全国有18个新区,各有侧重和优势,都需要优质教育资源和人才的支撑。比如,贵州贵安新区的优势是大数据,舟山群岛新区是海洋经济,那么是否可以借这次机会针对性地引进一些学校和人才?”
“有需要的地方应该和北京高校协商,将部分办学功能向当地转移。如果做好准备,拿出相对于北京更好的条件,是能够吸引到优质教育资源的。”章友德说,雄安新区是“国家大事”,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不仅仅是河北的事,要全国一盘棋,期待这次在教育布局方面的调整,能够和高等教育改革统一起来。
承接京津高校需要创条件,不能靠“拉郎配”
雄安新区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吸引京、津等低高校资源落户,会不会遇到什么问题?应该注意些什么?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则称,“高校迁移涉及到多个方面的问题,比如老师、学生愿不愿意,一些大城市城郊也有大学城,但是因为缺乏相应配套,给老师教学、学生学习生活带来困难,这不是把大学搬到那里去就能解决的。”
“雄安新区完全可以成为中国版的‘硅谷’,关键问题是能不能留住‘人’。”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导程方平4月4日告诉澎湃新闻,教育资源的转移“不光是楼盖起来就行”,教学条件、生活环境都需要考虑。“举个简单的例子,北京生活成本高、空气污染严重,雄安能否把这两个问题解决了呢?如果单纯依靠行政部门的‘命令’,说迁就迁,那不成拉郎配了。”
程方平认为,北京教育资源的“疏解”,不会从过度集中在北京变为“过度集中到雄安”,这应是共识。“雄安新区未来的产业需要相关的高校,北京其他周边地区同样需要与当地经济相关的高校。教育资源做到相对集中较为合理。”
程方平告诉澎湃新闻,教育资源丰厚的北京、天津过去被认为是最有可能实现教育均衡化的地方,但实际上遗留了许多问题,雄安新区正如一张白纸,提供了“重做”的机会,作规划时一定要借鉴这些前车之鉴,以前的办学模式不能生硬地搬到地方。“硬件之外,体制、政策、法规,教育布局与地方经济、文化的协调,这些都需要作出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