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农业产业链,培育农村新型业态,形成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城乡一体化的农村发展新格局……中央一号文件这些目标都离不开一个关键因素:提高农民素质。
如何有效提高农民素质,进而形成农村发展新格局?
日前,记者走访首批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近距离观察农村职成教育如何推动“刷新”新农村。
农民与教授“接上轨”
“农村职成校是接地气的学校。”天津市静海区梁头镇孙庄子村的种枣大户王瑞玺说,“农民真的需要科技培训,职成校让我们有了获取新技术新信息的意识和渠道。有技术问题能通过职成校联系专家来给我们上课,要不然我一个农民,上哪里找教授啊?”说这话时,王瑞玺刚刚上完一次冬季果树剪枝培训课。
王瑞玺也是梁头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以下简称“成校”)的“讲师”之一,这个学校在全镇18个村全部建立了“村分校”,王瑞玺家的果园则是三个实训基地之一。
王瑞玺种果树依靠科技,在当地带头引进“SOD植物种植技术”增强冬枣的抗病能力,建设了120亩冬枣园,成为全县第一家绿色无公害冬枣园。
村里的“能人”在果树下传授致富经验,谁不去学学?反过来,“能人”们对成校的期待也在提高。静海区大邱庄镇成校的一个实训基地设在津美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社负责人张延林告诉记者:“我们合作社离了成校培训可不行。”
“大棚里干活的多数是村里的50后、60后,流动量大。大棚里光西红柿就六七个品种,种植要求不同,每个品种都得培训,农机、农药使用也要培训。四季生产,你想培训需求有多大?成校发挥的作用很大。”张延林说。
培训围着需求转
“至今东武遗风在,十万人家尽读书。”苏东坡诗中的“东武”正是现在的山东诸城。2009年,山东诸城依托潍坊工商职业学院、乡镇(街道)成教中心和208个农村社区服务中心,成立了全国首家农村社区学院。如今,这所社区学院设立了14个镇街分院和208个社区教学站,被称为“老百姓自己的大学”。
诸城市皇华镇柏戈庄的村民祝明做红薯粉皮加工,每年在网上销售粉皮5000多箱。他的厂子从一个乡村作坊向“互联网+”企业迈进。网络销售始于诸城农村社区学院皇华分院的电商培训项目。
“生产的土特产卖不出去,农民很想建自己的网店,迫切需要这方面的知识。”皇华分院院长闵祥卫说,该社区学院开展了16期“电子商务知识培训班”,培训了506人。现在,全镇开了16家淘宝网店,大小企业基本上都有了自己的网站。
诸城农村社区学院的培训五花八门。社区学院设在每个村里的教学站一年四季都放着“社区居民教育培训需求调查问卷”,农民想学点啥,填一下问卷。教学站根据问卷反馈组织培训。
转变观念比培训技术更重要
“农民意识跟不上时代节拍,种庄稼,看见萝卜贵了跟风种萝卜,白菜贵了种白菜,大家一起种多了卖不掉。有的人边打工边种田,种田种不好,打工也挣不多。辛苦劳作年复一年,经济收入难以提高。”静海区梁头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校长刘忠强说,改变农民意识,通过培训让他们获得发家致富的新本领,是农村职成教育当前最重要的课题。
诸城市教育局局长李熙良说:“改变农村生活面貌和生活方式,最终要靠老百姓人文素养的提升和生活观念的改变。社区教育就担负这个责任。不仅仅是培训一个种植养殖技术,让农民转变观念,主动寻找、学习技术更重要。”
2016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公布第一批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希望以示范县建设为抓手,加强农村职成教育的基层阵地建设,更好地服务“三农”。天津市静海区、山东省诸城市的农村职成教育都被纳入当地财政保障范围。
“居民渴求免费技术培训,但是目前社区教育经费还很少。”诸城农村社区学院桃林分院院长王增勇说,“像我们社区,人均1块钱,总共才3万多,有时候下拨还不及时,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社区教育工作的开展。其实现在国家对农民培训经费投入不少,农业口的各种培训上级都有专项经费,但是农业局在基层没有像我们这样的培训平台,如果能够通过顶层设计,将二者结合起来,或者也设立社区教育专项经费就好了。”(记者 李玉兰)